您的位置: 教育前沿> 校长论坛> 推进有效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推进有效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 蚌埠六中 芮立斌校长 发表时间:2014-11-07 浏览量:6439

 

--蚌埠六中高效课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现如今,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近年来,蚌埠六中积极推进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优秀的教师队伍,高效的教育教学,为全面推动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结合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我校在高效课堂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理论指导,更新高效课堂建设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观念首先发生改变,才会引起行动和方法的改变.应该说我们学校的优势是有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作指导,有教师严谨的教学,有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及二课活动,有各类创新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我们也在思考我们目前还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还存在差强人意的地方,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主动学习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还有一定的比例,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还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连最基础的知识也不能掌握的后进生的原因.为此,我们在教职工中展开学习讨论,研讨课改的方向,研讨我校教师及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南下洋思、北上杜朗口及昌乐二中,同时还先后到省内名校安庆四中、合肥五十中、铜陵十中、马鞍山七中、淮北西园中学学习交流,我们上下求索,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是高效课堂?当今社会对人才有什么样的要求?课程改革的精髓是什么?我们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志存高远,博学笃行;主动热情,勇于创新;多向成才,优化个性;知耻明礼,诚实守信;竞争合作,自律自省靠什么去支撑?

通过学习交流,让我们对高效课堂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必须在追求课堂科学、规范与效率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的合理、和谐、正当与美德.明确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合作学习的组织,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学习交流,我们认识到:要发展,就必须改革,要改革,就必须打造高效课堂.

二、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奠定高效课堂建设基础

学校充分认识到教师素质高低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着力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用有效教学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学校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师德培训工作,注重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努力为教师搭建平台,让想干事的老师有机会,让能干事的老师有舞台,让干成事的老师有地位.

学校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力推行师德八条禁令:禁止有违师德师风的行为,树立廉洁从教之风;禁止有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大兴对生关爱之情,建立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之行;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大兴责任奉献之气、公平公正之心.

为加强每位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内动力,更好地掌握其要领和实质,我们采取以校为本典型引路,集体交流研讨等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主题班会观摩活动、推进新课改主题开放日活动、课改论文评选等,通过各种活动,总结经验,应用推广.同时,加强课题研究,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一系列措施,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方向发展,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

三、落实减负目标,扫除高效课堂建设障碍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之一.为此,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到实处.: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认真开展体育阳光一小时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每周的锻炼时间,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又调节了学生身心,提高了学习效率,二者相得益彰;控制学生作业量,我们就如何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完成课堂及课后作业进行深入研究,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与批阅过程中遵循精选、全批的原则,在作业难易程度方面遵循分层、分类、适中的原则,并定期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加强教学辅助资料的征订、使用的管理,实行统一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不轻易、随意增加学生负担.

四、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探求高效课堂新形式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班级传统授课方式,强化小组合作学习氛围,实行小组互助,逐步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举措:

1、合理分组.小组成员的调配主要采用互补式,将思想素养、文化成绩、行为习惯优秀的同学、中等同学与相对落后的同学调配在一起,全班50多人,划分为8-9个小组,调配方法为依据学生成绩将全班学生分别按上、中、下等次排列,每一组中择取上、中、下层次各2,小组间各方面量化总分基本相等,具体安排时再兼顾其他,诸如,将调皮、自制力差的同学与稳重、自制力强的同学排在一组,将班干部与普通同学排在一起;将性格内向、讷言、胆小的与外向活泼的同学分在一起,这样构成强弱搭配,性格互补,基本情况相近的同质小组,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 .

2、加强小组建设.每一个小组应是管理小组、学习小组,同时又是劳动小组,纪律小组、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合作式学习,一起参加劳动,共同维护纪律,集体参加活动.小组成员(特别是组长),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生活、纪律负责,还要为小组其他同学负责,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小组荣誉而战的意识.同时,强化小组长的管理能力,定期对学习小组长进行培训,提升小组长责任意识,掌握有效的小组管理方法.

3、科学评价.一是培养学生小组学习、自主管理、合作探究、共同提高的思想;二是建立整体评价的机制,从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评价;三是制定小组管理量化积分条例,以此为依据开展五星学习小组评选活动,表彰优秀小组,推动师生小组建设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教学过程中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同时还实现了班主任教师教与学之间的双赢.

五、推行教学过程五步法,破解高效课堂建设难题

如何加强有效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在构建高效课堂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采取了五步教学法,具体如下:

1、充分预习.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突破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课成败决于始.有效地预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前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明白是什么,课上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在学生明白是什么的前提下,重点让学生明白 为什么,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提升,充分挖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呈现高效课堂.

2、主动交流.这是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是优秀学生帮助学困生,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提出不同的观点,交流思想、碰撞智慧.教师全面掌控讨论过程,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和分层目标.小组长负责具体组织,围绕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坚持分层讨论原则,先在三个不同层次中一对一讨论,再打破层次界限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对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提交全班讨论解决.教师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调控讨论过程,坚决克服低效讨论或不专心讨论、讨论不分层或层次不明显、不能落实分层达标的问题,确保讨论高效、有深度.

3、精彩展示.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中心环节,也是课堂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展示由组内展示和全班展示两部分组成:组内展示即各小组内学生自由地开展对学,质疑答疑,互教互学,解决问题,为全班展示提供素材;全班展示是在班级范围内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学习小组学习的成果和问题,可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如舞蹈、辩论、小品等.无论哪一种展示,都是要通过精彩的展示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内化知识,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扎实训练.这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验收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训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导学案中预设的课内练习题、达标检测题;可以是临时添加的问题;可以是组内结对互查,也可以是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或是小组长之间互查.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的形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尺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勤于反思.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经验+反思=成长,对于教师来说如此,对于学生来说亦是如此.教师通过反思认识到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并通过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实现教的高效;学生通过反思抓差补缺,寻找知识薄弱点,温故而知新,实现学的高效.而教与学的高效,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

推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与理想仍然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学习摸索,锐意改革进取,在高效与发展上多做文章,努力把学校办成质量一流、人民满意的安徽省精品名校!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