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前沿> 成果展示> 泾县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泾县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来源: admin 发表时间:2013-10-14 浏览量:4453

 

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缘起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要求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教育对人的个性化培养的忽视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现代社会还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仅靠传统的学科课程和封闭式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的经济、文化地区性差异较大,课程要与之相适应,就必须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一部分课程,其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新课程方案中的校本课程实施缺乏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另一方面是身边的地方教育资源大量闲置,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太少.本课题就是要研究解决这一矛盾.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只在各地部分学校零星存在,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地方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利用,在于使课程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这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适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我们如何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我们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可以采用哪些可能的途径与方法?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申报了课题:泾县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以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抓手,开发出反映泾县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教育教学双丰收.

二、 课题重要概念的界定

地方课程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广义的说是某一地区具有教育功能的一切资源.包括该地区的自然、社会、文化等.狭义地说是某一地区的可直接用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人文资源(包括历史名人、风土人情、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社会经济等).本课题涉及的地方课程资源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或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也包括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或学校特色建设中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开发,是指教师在充分认识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的精神及理念下,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发掘、挖掘资源,为地方课程的实施服务;利用,指师生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共同构建课程内容,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总目标

本课题是研究开发和利用本校所在地--泾县的教育资源(主要是人文资源),来组织实施地方课程的具体操作过程.把地方潜在的人文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构建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完整的、可操作的三级课程体系.打破学校与社会隔离的状态,从丰富的地方资源中发掘教育价值,通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具体、可感的乡土资源,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二)具体目标

1、探索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开发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能使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的校本课程.

2、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促进学生了解家乡,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尊重多元文化的精神.

4、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突出事实求是、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精神.

5、促使学校和老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课程开发和运用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6、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探索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程序、策略、方法和途径,形成一些有示范作用的个案和可推广的经验.

(三)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

1、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主要是对泾县及其邻近地区的地方课程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地方课程资源的筛选标准、开发方向等,进行价值评估,最终分类整理、汇编成校本课程.我校所在地古称泾水,山明水秀,民风淳朴,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资源上的保障.

2、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开展课堂和课外实践,将开发的校本课程融于中学各科教学.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和亲身的感知,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我们采取以下方法展开研究工作:

1.调查研究:在教师、学生、家长中进行校本课程现状及其需求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地方文化的社会调查,搜集、挖掘泾县本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提炼宝贵的课程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走上社会,调查走访,搜集地方人文历史资料.召开我心中的校本课程 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为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资料.

2.文献研究:通过网络、图书文件资料等检索相关理论资料,进行理论学习和建构.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教育科研以及校本课程知识的培训,使大家及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方向.

3.行动研究:近两年来,我们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实际操作中进行研究和探索.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整理活动资料开展研究与探讨,并及时对研究情况做小结.

(二)研究的过程

1、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 2006 年 1 月起,实验周期为二年,实验研究基本上分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准备阶段( 2006.1 ―― 2006.12 )

①启动课题,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②开展问卷调查;培训参研教师.

③确立研究对象,制订研究实施方案.

④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利用乡土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课题实施阶段( 2007.1 ―― 2007.7 )

①选定实验班,开展课堂和课外实践.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②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③形成阶段性成果.

研究总结阶段( 2007.8 ―― 2007.12 )

①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②完成评估验收工作;推广课题实验成果.

2、研究措施

①在对泾县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普查后,认真筛选并加以归纳提炼编写出《我们的家乡--泾县》.其中,朱轶材、邓劲松编写教材第一章《泾县历史》、王雯编写教材第二章《泾县风光》,汪汉旗编写教材第三章《泾县物产》,邓劲松编写教材第四章《泾县文化》,余俊编写教材的第五章《腾飞吧,泾县》.我们在每一章的内容中都安排了可供师生选择的、操作性很强的综合性学习环节.引导学生亲身调查、探索与体验,对地方文化进行反思、批判,从而掌握本土知识,汲取其优秀的精神传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方文化,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把个体精神发展的根留住,让地方文化这一瑰宝在教育变革中散发出应有的光芒,并获得强大生命力.

② 有江左名邦,汉家旧郡之称的泾县,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底蕴.为了落实新课标精神,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亲切、更丰富,教学形式更生动、更有趣,为学生提供新鲜而丰富的语文营养,加强他们对家乡文化风俗的理解,接受家乡文化精神的滋养,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课题组曹加忠、朱高升、徐红艳等老师编写了一本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材《泾县乡土语文教材》.选文以泾县人的写作和写泾县的作品为范围,力求文质兼美,意蕴丰富,地方特色浓郁.编写以文体与主题为经纬,便于实施课堂教学.本书分六单元.每个单元分设单元导读、课文、语文活动三大块,其中课文由课前导读、正文、课后思考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单元导读]介绍本单元的组合原则、主要内容、学习目的及阅读方法.

[课文导读]介绍课文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概括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亮点.

[课文正文](略)

[课后思考]从文章立意、选材、布局、手法、语言等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文本的学习能落到实处.

[语文活动]结合本单元内容与家乡课程资源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兴趣与能力,使之更感性地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是古代诗歌单元,主题词为秀美泾川.本单元共由四课(1--4)组成,每篇课文都是围绕泾县一个代表性的地点,聚拢历代名作成篇.该单元语文实践活动为品家乡名胜楹联,抒后生胸中豪情.

第二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主题词是魂牵梦绕.本单元共有四课(5--8)组成,从各个侧面反映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的情感.本单元语文实践活动是从民俗中感受历史,从谚语里体验智慧.

第三单元是散文单元,主题词是风俗画卷.本单元由四课(9--12)组成,主要反映家乡的风土人情,青山绿水.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让家乡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线路上布满我们撰写的广告词.

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主题词是历史风烟.本单元由五课(13--17)组成,这些泾县作家们的作品依次以家乡在解放前、文革时代、土地承包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生活为背景,我们将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家乡人民的人性人情.本单元语文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吴组缃作品乡土语言研究.

第五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主题词是高山仰止.本单元由三课(18--20)文言文组成.选文来自《明史》、《清史》,传主为泾县籍人士.本单元语文实践活动是访平凡伟大家乡人,看‘天南地北泾县人’.

第六单元是社科论文单元,主题词是钟灵毓秀.本单元由四课(21--24)组成.选择泾县籍人士写的社科论文.本单元语文实践活动是我为家乡经济腾飞献一计征文评比.

③我们泾县是旅游资源大县,下一步的目标是要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用英文介绍泾县,对宣传泾县,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在高中部成立了兴趣小组.在课题组王雯、余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多方搜集资料,精心筛选信息,围绕泾县的山水名胜、丰饶物产和古今名人,编写了一批介绍文章.又在课题组石玉姬、王美平老师及外语组钟忆群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全力帮助下,将自己的文章翻译成英文.经筛选编辑,汇编成《泾县风物》中英文对照读本.

该读本共选文二十四篇,分为名胜篇物产篇和人物篇三个部分.其中名胜篇有《桃花潭与太平湖》、《第一漂与月亮湾》、《吊栋阁与洋船屋》、《大观塔与小方塔》、《水西三山》、《琴高山》、《台泉山》和《文昌阁》八篇;物产篇有《草木葱茏》、《珍禽异兽》、《地下宝藏》、《千年寿纸》、《汀溪兰香》、《涌溪火青》、《榔桥木梳》和《仙峰琴鱼》八篇;人物篇有《包世臣》、《胡承珙》、《王稼祥》、《吴玉如》、《吴作人》、《吴组缃》、《朱践耳》和《查全性》八篇.

④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由管泾燕老师负责教唱《新四军军歌》、《别了,三年的皖南》、《茂林情思》、《桃花潭》、《桃花渡》、《人间几处桃花源》、《回云岭》、《云岭行》、《宣纸吟》等与泾县密切相关的歌曲,指导创作歌唱家乡的儿歌童谣,并择优汇编成《我们自己的歌》.以兴趣小组的形式,鼓励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积极参与,并产生辐射作用,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又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⑤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成果.由余俊老师会同我校负责计算机教学及校园网站管理的何德明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制作相关网页,在我校校园网上开辟了《我们的家乡--泾县》版块(共有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秀丽山水丰饶物产风土人情古今名人锦绣文章今日泾县八个栏目).建立了网络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了地方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极大地提高了使用效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大体框架是教师从地方课程目标或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指导工具使用方法、计算机建模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这种方式便于师生互动可以更有效地学习,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课程实施

①制定课程资源实施的计划

课程实施对象:七年级、高一在校学生.

实验老师:七年级、高一全体班主任,课题组老师.

课时安排:集中安排和分散使用相结合.集中安排:每周三下午一节;分散安排:由各实验老师和学生自由协商安排.

组织领导:学校统筹安排,教导处与教科室负责落实;课题组长组织实验老师负责实施.学校教科室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验收.

②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主要由汪汉旗、邓劲松等老师主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培训阶段、选题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相互交叉和相互推进的.

第一阶段:培训阶段 -- 集中上课,进行研究方法培训.

本阶段安排在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通过集中上课,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方法、步骤、过程和意义等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第二阶段:选题阶段 -- 确立课题,教师进行评价、修改和完善.学生根据可行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进行选题.课题确定主要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是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涉及发展自我、探究自然和亲近社会3大领域.

教师指导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排除思想上的困惑,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确定课题并审定活动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 --进行课题研究

主要做好四件事:(1)搜集资料,初步掌握有效的研究方式方法和途径;(2)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3)初步交流,形成集体成果;(4)做好文字记录,资料积累分析.

教师作为指导者,及时给予学生有关的咨询与指导,例如选哪些有关资料,如何使文章架构更清楚.到了活动的结束阶段,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并定好稿.为了使搜集的资料更有说服力,注意了时效性、可靠性、代表性、准确性原则.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本阶段安排在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主要做好三件事:(1)总结整理,撰写有关小论文;(2)参加全市组织的小论文比赛;(3)成果论文汇编.

研究论文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求包括提出问题、摆明观点、论证观点、基本结论、研究结果的分析、讨论和建议等.

4、实施过程的分析、评价

评价主要有三个方面: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说学校教育目的,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等.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总结成果,发现不足.

五、 研究成效和成果

(一)研究成效

两年来,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课题组成员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

1、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机制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机制,即普查-筛选-归纳-提炼的四个基本环节.并且总结出每个环节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普查 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城市与县镇农村,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课程资源的拥有量也不相同,因此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在选择课题方向,确定指导力量,获得信息资源的途径时,制定适宜的办法.普查是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基础工作.课程资源充足是地方课程成功的要素,因此要积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尽可能地摸清本地学校有什么资源?社区有什么资源?社会机构又有哪些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处的资料;还有工厂、农村、企事业单位、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有关资源,总之,要把本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做一次较彻底的普查,充分占有资料.

筛选 课程资源的筛选是在普查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筛选的主要要求是:一是地方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理想和培养宗旨,反映社会、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二是地方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地方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筛选时特别要注意特色性原则.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时,首先要注意分析自己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文化特色,使地方课程既能依靠现有的优势,又能使本地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凸现和发展.文化是课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使其连绵不绝、流传不息,不仅是生活在这一地区成员的共同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这一地区学校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所在.

归纳 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当地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不论何种类型的课程资源,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只要对地方课程的建设有利,都应拿来.在初步盘点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自身优势和地方文化的特色,从培养目标、学生需要、学校发展、社会需要几个方面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估,加以归纳.为下一步的提炼做好准备.

提炼 并不是所选的资源都能利用,有些原始的资料只是简单的整理加工是不能转化为课程的,必须进行进一步提炼才行.这是地方课程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关键一步.正如开采出的原油,经过不同的提炼方法,可以生产出不同的油产品.提炼的过程最能体现开发者的匠心.本课题组就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开发出系列产品,这是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方面非常独到的工艺.

2、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策略实施课程要注重过程性

淡化知识目标,强调对过程的参与、理解与体验,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两方面来看,注重学习者对过程的参与和在过程中的表现,都应是实施课程应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对校本课程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

实施课程要注重人文性

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使师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更要关注学生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人文关怀.

营造活动空间 提供展示平台

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为课程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活动空间.结合校园环境、形象、理念、特色的一体化,形成富有整体感的影响力.实施过程中,需要对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交流、成果展示.展示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物化成果的交流,也可以是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而从学校特色出发,与特色建设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利用课程资源,设计活动主题

利用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长线主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生活和文化氛围,充分挖掘社区中蕴含的课程资源设计活动主题,不仅能使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同时将点上的活动与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点上落实,线上连贯,有机融合,长短互补.这样既顺应了弹性课时制,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兴趣与需要.

构建评价体系 注重多元性

评价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一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评价强调多元价值趋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方式.不仅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尽量使用家长、学生及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评价者要尽量注重评价的整体性、过程性,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成为学生参与活动、获得发展的催化剂.

3、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校本课程框架

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筛选出一些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和优秀活动方案.已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有:《我们的家乡--泾县》;《泾县乡土语文教材》;《泾县风物》中英文对照读本和《我们自己的歌》等.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学生特点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初步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系统.

4、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打破了知识霸权,把学习活动看成是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重新建构知识的活动历程.在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上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系及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使他们从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束缚中走了出来,尝试着亲自去观察、去发现,去调查、去分析,去思考.自主活动、个性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合作学习也开始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世界,分工、合作、讨论、争辩,这一切,都跟原来不一样了.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深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学生变得活跃了,变得爱动脑筋了,学习气氛更浓了.而且,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知、提高了能力.原先,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除了学校,就是家庭.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机会.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通过合作,小组成员之间逐渐了解和熟悉,使他们敞开心扉,坦诚地面对自己或别人的优缺点,从而使彼此的交往更加深入.经过活动的开展,部分学生感到班级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友爱.与此同时,在活动中,学生还学会了同陌生人打交道.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教师也在课程实施中成长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所有的教师都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他们放下了师道尊严,从课堂上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同以前相比,教师更相信学生,更尊重学生,更能宽容和理解学生.95%的教师认为教育观念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了.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因为这时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的话不一定具有说服力,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事实上,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变化,明显的改善了师生关系.

教师的工作方式在变.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单枪匹马、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但这种工作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遭遇了重重困难,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包容着太多跨学科的、无法预定的因素.这一现状逼着教师打开封闭的窗户,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协同教学.教师间的研讨、协作,打破了因学科的隔离所造成的交往屏障,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特长的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也使教师的工作更有自信、乐趣和活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省、市、县组织的有关论文、案例的评比中,我校教师频频获奖……5、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我校是宣城市示范学校,近几年教学业绩突出,高、中考成绩屡居宣城市同类学校前茅,多次荣获教学质量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走上跨越式发展的道路,综合竞争能力得到了加强,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泾县乃至宣城市率先实施校本课程,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列,成为学校特色的一大亮点.学校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凸显了办学特色,提高了办学水平,在宣城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创一流质量,办特色学校的办学思想深入人心,成效显著.现在,学校正在积极准备争创省级示范学校.

(二)研究经验

1、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建设地方课程的前提.

新一轮课改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概念,这对不少教育行政管理者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等来说是生疏的,因此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前提,是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课程资源包含国家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地方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学校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关心认识各个层面的课程资源.二是充分认识地方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地方课程离不开当地的课程资源,没有当地课程资源也就没有地方课程可言.地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决定着地方课程目标实现的范围和水平.三是地方课程资源所提供的很多内容是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并非高不可攀,人人有能力提供.只要对地方课程的建设有利,都应积极开发与利用.

2、转化观念,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是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

使地方课程资源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即形成校本课程或其他形式的专题内容,最后都要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上,促使学生的发展.传统学科课程注重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强调机械背诵和大量练习,所以容易导致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根据新课程理念,地方课程不完全是为了教师的教,而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次新课改的重要任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从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转到新的教学方式上来,这是实现地方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根据我校探索的经验,地方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问题探究式.这是围绕当地现实生活中一些不明确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展开的观察、调查、实验、操作等活动和寻求解决方法而组织的学习.这些问题往往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居多,其程序一般是提出问题(营造问题情景)→调查搜集材料→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结论→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这样就打破了课堂和教材的藩篱,确立了学生的自主地位,从而可以扭转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二是实践体验式.实践体验学习和认知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形式.实践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学习感性知识的过程,是发展其情感、意志、态度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地方课程目标,有针对性地确定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做好个人的体验总结.三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师生民主、平等、和谐、协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活动,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地方课程具有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小组合作学习恰好为其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适宜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学生的交往,形成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四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大体框架是教师从地方课程目标或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出发,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指导工具使用方法、计算机建模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这种方式不但能解决地方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狭隘的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学会走上会学.

3、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不能局限于编教材

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或者说主要不是编写学生统一使用的,人手一本的教材,而应是提供给教师用于充分开展活动的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完全可以是教师的讲稿、讲义,可以是学生选择的资料,还可以是学生的操作材料.避免课程资源开发的课本化倾向,否则,就会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进一步加重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4、对地方课程资源应加以综合利用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出来后,如果单独地去利用,这是不现实的.它应融于各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校本课程中的有关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乡土内容可令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自豪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可将地方课程资源作为业余阅读教材.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学习的方法改变了,为使地方课程更加活起来,可有机地将地方课程资源作为业余的(课外)阅读配套教材.使学生在平时的业余时间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还可将地方课程资源作为思想教育教材.它的优点大大超过课程教材内容.因为它是身边的人、事、物,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它真实,学生相信,富有现实教育意义.地方课程资源,可将它作为晨会、班会、校会、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资源;也可作为国旗下讲话的内容.

六、 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不能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课题实施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和师生的投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要加强引导和组织,同时相关的考核评价一定要跟上,以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地方建设的需要为目标开设好校本课程,以课题研究促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

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我们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欣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理性的思考:

1、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还欠深入.由于课程实施时间不长,本课题的研究尚属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关于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还处于表层阶段.至于如何深层次地把握地方资源特质,还有待于在开发机制的构建上进一步下工夫.

2、对地方课程资源价值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如何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目标,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是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之一.如何把地方课程资源与学生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真正联系起来等问题也有待深入研究.

3、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发挥着极大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但目前评价仍是综合实践活动最薄弱的环节.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提倡自我参照性评价,所以它没有一套理想的固定标准和准则作为普遍的参照点.自我参照性评价究竟参照自己的哪些方面来进行,人们并未对此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以何种方式进入学生档案,在评价后采取怎样的激励措施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类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4、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在指导能力方面,我们都感到了自己的欠缺与不足.虽然多数教师都自觉在课余时间阅读书刊杂志,不断充电完善自己,但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我们迫切的希望通过便捷有力的师资培训,帮助教师指点迷津.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