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前沿> 成果展示> 基于校本教育资源的生活教育实践研究

基于校本教育资源的生活教育实践研究

来源: 合肥市五一小学 课题组 发表时间:2013-10-14 浏览量:1880

基于校本教育资源的生活教育实践研究

一、题研究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就素质教育而言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

然而目前学校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亲身经历,养成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大部分来自外省市及周围的居民区,对农村生活有所了解,可是劳动态度、习惯较差。

就课题研究而言,在我校开展具有现实的意义。校园北边有一块约6亩的劳动实践基地,并且校园内有大量的绿色植被、树木等。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具有可感,生动的特点,弥补了学校、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和经验

两年来,我校立足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利用校本教育资源,开展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活教育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特有的方法和经验。

(一)开发出系列的校本生活教育资源

1、开发学校实践基地

2006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学校的一片约6亩的荒地开发为我校的实践基地。将实践基地和全校教师划分到4-6年级各中队,轰轰烈烈地开展种植山芋、花生、蚕豆等实践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参与。

教育活动中,我们秉承着“五育并举,知行合一”的思想,努力使基地资源丰富而又独特既成为学生体验生活的资源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提高。

2、挖掘学校的植被资源

校园面积大,绿色植被也多。学校有樟树、桂树、柳树,月季、栀子花、菊花等多种植物,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植物园。早春斗艳有月季花,夏日芳香栀子花,十月飘香桂花林,四季常青有棕榈林,香樟氧吧林,松树翠竹林,银杏小树林,秋风晚霞有红叶李林,校园迎客有铁树,姿态万千龙爪槐,绿色庄稼有实践基地等。学校近百种花草树木,是一本立体的教课书,这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活资源。

3、科学整合教师资源

在学校的教育中课题组紧紧从以下三方面来挖掘利用教师资源。一方面在实践基地上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校许多老教师对农业生产技术较为熟悉,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其次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创造性,我们课题组成员都是活跃在学校各个层面上的优秀教师,在研究中可以结合本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观察、思考、实践;另外我校还有几位教师具有摄影、猜谜方面的特长,在特色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师特长,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平台。

4、社区资源的巧利用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周边就有生活小区天然新都市、城建医院、铁路派出所等社区资源。研究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挖掘校本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熏陶作用和影响力,以此辅助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中的四个结合

1、生活教育与德育工程的结合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因此,课题组研究部门之一——大队部遵循“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为基本思路,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使学生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提升。初步形成“道德牵引──价值决断──行为实践──反思总结”的一套教育模式。

(1)  道德牵引、价值决断──形成自我认识、选择阶段

大队部一方面把环境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加强一日常规宣传力度,从学生身边的细节入手,设置各种宣传栏,在校园醒目的地方设置学生规范要求,号召学生从节约用水、用电,不随地吐痰,不乱抛杂物等一点一滴做起,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2行为实践、反思总结──形成自我体验、自我评价阶段

用好身边的德育资源,主动让学生自己亲历实践活动并加以适当正面引导,通过反思总结,达到育人的目的。大队部开展“我与绿苗交朋友” “护绿的小主人”的系列活动,学生给校园植物挂名、制作个性化标牌 、认养树木、草地等活动,既增长了学生对植物的认识,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操作实践能力,又渗透环境教育,形成护绿、创绿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同时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生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学校只有与家庭联起手来,把学校的生活教育活动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把良好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我校许多学生来农民工家庭,家长知识层次较低,对教育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孩子到学校是来学习的,不是来种地的,认为许多活动是“不务正业”。学校教育的积极效应容易被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所抵消。于是学校通过家长会进行宣传,平时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特别是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和事迹。

在平时,我们也让家长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中来,让他们也成为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如在学校开展的美食制作活动中,采取“我和爸爸妈妈共做一道菜”的方式,鼓励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美食。家长真切地感受到通过活动,自己孩子的见识广了,能力强了,脑子活了,认识到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3、生活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校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开展生活实践教育研究,结合自身学科教育的特点,各自进行侧重点研究。

1)语文学科的体验性教育

“实践生活中快乐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体验尝试——实践获知——观摩交流”。

老师给学生创设多个实践窗口,给他们以体验生活的平台。语文课题组老师带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开展小市场活动、“收获节”活动等,成立小记者队,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谈自己独特感受,发掘了习作活水,素材诉诸于文字,篇篇美文诞生了。

2)数学学科的研究性教育

其基本模式是“布置课题——实践应用——研究讨论——建立模型” 。

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布置学生实践课题,让学生自己调研中,互相启发,学习新知,建立数学模型。他们开展了:农作物总棵数的计算、种植园里的统计图、实地测量(步测、卷尺)、比例尺制图、花生种植数学、认识长度、认识方向等系列数学实践活动。

3)科学学科中的操作性教育

其基本模式是:“拟定操作目标 ——归纳操作程序——学生按序操作——实现目标——反思总结”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出实验的程序,学生在亲历实践中,达到知识技能的掌握,并通过分析,加深与生活的联系。如科学课题组的实验《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实验》、《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影响研究实验》,让学生了解污染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光是植物生长必要条件之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数据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经历爱护环境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4)综合实践学科的实践性教育

 “小小种植园”教学模式:“调查研究——自我实践——收获与体验——反思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调查研究中,确定种植不同的蔬菜。自己动手整地,分成几块实验地,种植上蔬菜,进行管理。在分享收获的喜悦中反思总结,为下次的种植提供经验。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到植物的生长知识,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体会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4、生活教育与特色活动的结合

我校把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落到实处。结合课题研究,以学校为主导拓展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活动,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1)收获节活动

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周而复始。这样的种植活动已经持续了三年,成为我校特色活动,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锻炼与成长。最令人兴奋的是每年11月的收获节活动。实践基地上的山芋、花生成熟了,学校会隆重举行收获节仪式,然后在班主任和老师的带领下,4-6年级的全体学生会带上劳动工具到自己中队的基地上进行收获。对于收获的成果,先统一送到学校做记录,再根据各班收成,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班级,由班主任进行二次分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带一份自己的劳动果实与家人分享。这样哪个班收成好,分到的就多,反之则少。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多劳多得”的道理。而1-3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参加劳动,但每位学生也会分享到一份。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学校及高年级哥哥姐姐对自己的关爱,另一方面启发他们要学习传递爱,等自己长大了,也会乐意把果实与他人分享。随后我们在学校里开展小市场活动,面向家长、老师和同学卖花生,并成立了小记者队伍,可以对买卖双方进行采访并作记录。现在收获节已经成为我校师生心目中非常重要的日子。

2)美食制作活动

每年收获节全校学生都带着自己的一份劳动果实回家与家人共同分享。 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在生活中学习锻炼,学校又开展了“美食制作赛”。 “美食制作赛”分为食品制作阶段和食谱制作阶段。食品制作阶段是学生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以红薯花生等自己劳动成果为原材料,制作加工各种食品;食谱制作阶段是学生将自己制作食品的方法与过程记录下来,配上图片,制成完整食谱。0708年我校已成功举办两届“美食制作赛”,涌现出一大批小小美食制作家,他们的创意、构思让人惊叹。

案例:(摘自一位教师的随笔)

1120是各班上交红薯食品的日子。孩子们会带来什么样的作品呢?想来想去,常见的不过是山芋丸子、红薯片、红薯条。第一份惊喜来自五(1)班。一大早孩子们带来的各种食品就摆满了讲台。有油亮金黄的炸山芋丸子;有用牙签串成的炸薯片;有糖水浸泡下的蒸薯片;有柔软细腻的红薯泥;有白心红心混合的薯丁……还有用红薯雕刻的各种造型、图案:如昂首曳尾金凤、伸头缩尾的小乌龟、圆头圆脑的小雪人;再配上几根葱翠的绿叶菜、剔透的桔瓣或萝卜花,这哪是一盘盘食品,分明是一件件艺术品。

最有意思的是那一道道意味十足的食品名。将薯片层层叠加,最上方放上一颗炸薯丸,这就是——“菊花台”;几块黄澄澄的蒸薯片上撒上一把翠绿的葱段就成了—— “葱葱有余”;  一只薯刻的小乌龟摆在一盘红薯泥上便成了一道——“龟游红海”;“心花怒放”——小制作者是这样说的:因为当时在制作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开心,而且我看见妈妈指导我做的时候,脸上一直都有着笑容,所以我认为“心花怒放”这个名字最适合它。还有“金玉(芋)满堂” 、 “花开富贵”、“雪域(芋)花园” ……

3)系列征文活动

随着收获节、美食赛的落幕,学校特有的征文比赛又拉开了帷幕。我们的劳动基地就是一座偌大的素材仓库,开展的收获节、美食赛等系列活动就是孩子们习作的源头活水。我们针对孩子们在实践中的感受,已经连续开展三届征文比赛,三——六年级学生全员参加,每届均评出几十篇优秀征文,装订成册,并通过校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等向全校师生展示。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硕果累累。

以下是学生习作片段 :

片段一:

朱倩拿着锹嚓吱第一锹下去了。“我听到了!我听到了!”我高兴地大叫起来,“我听到花生伸懒腰的声音了!”我兴奋地手忙脚乱,又是扒土又是挣袋子,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我生怕那些可爱的花生宝宝们有一丝的轻伤,便告诉朱倩:“你可千万小心一点,别伤了那些可爱的‘宝宝’们。于是她小心的开始了第二锹、第三锹……终于这棵花生秧被完整地挖出地面。花生宝宝们被泥土包裹着,我们小心翼翼地剥开上面那黑黝黝的泥土,哇,一个个饱满的花生宝宝正开心地对我们笑呢…

片段二:

拿着锹的同学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和僵硬的土地做起了搏斗。我们班的大力士李干干,锹往土里一插,腿一蹬,锹一翻,土就被挖开了,我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咯吱”一声,怎么回事?原来孟向东挖到了一块大石头,挖不下去了。他往后退一步再挖还是一样,看来还是个大家伙呢。他想了想,决定从四周开挖,经过努力终于把这个大家伙挖出了地面。

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体验胜过了课堂上、书本上的千言万语。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通过两年来的课题研究以来,我校课题组已经达到当时预定的研究目标:多方面、多渠道发掘、利用有关生活教育的资源,创新出具有我校特色生活教育活动的相关措施,初步形成部分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相整合的育人模式,形成了一批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在具体的研究中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1、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在课后,教师引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收集信息,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生活教育实践研究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总之,在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方式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学生。

在生活教育实践研究中,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新的发现。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中交流,使他们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关系的民主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生活教育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总之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实践活动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

比如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老师让同学们站到校园中,站到实践基地中带着问题去认方向、知道校园中每个方向是什么,每个景物在校园的什么位置,它们间的相对位置是什么。在测量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去认识各种测量工具,掌握不同的测量方法,再带着问题去测量。大到实践基地的长宽,小到花生苗生长高度等,再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平面图,统计图。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下面这段摘自是学生日记:

“每次,我来量蔬菜的时候,都很开心。因为它不仅能让你知道每种蔬菜的生长情况,还让你在实践中体验乐趣,让你多一些动手机会,而且还能提高你的数学成绩呢!让你不知不觉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我本来不是很喜欢数学,参加这个活动后,我便爱上了数学。”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劳动技能和素养提高了。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从狭小的课堂走出来,投入到更为广阔的施展才能发展技能的空间里,体验、实践、探究,深切感知劳动的辛劳与喜悦,从而受到了以前从没受到过的教育,得到了以前从没得到过的锻炼,学到了以前从没学到过的知识。惊喜流露在他们脸上,成长的足迹留在了泥巴中草地上。他们会根据咱们这儿的气候、土壤等特点,选择种植对象;能大致掌握一些农作物的习性和特征,懂得如何播种、松土、施肥和浇水等等。从学生的日记作文当中,从他们的言语当中,从劳动的实际效果当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们已经真正爱上了劳动,真正体验到了劳动所能带给人的最大快乐。许多家长也高兴地向我们反映:孩子们变得更勤劳、更懂事、也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了。

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了。在生活教育实践中,我们摒弃课堂上的沉闷和枯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创造自由广阔的空间,和谐愉悦的氛围,在课堂上,在劳动基地里,他们在无拘无束地学习、观察、探索、研究。学生觉得周围有这么多他不知道的事,只有时时处处留心,才会对周围的事情逐步有完整、清晰的认识。

司空见惯的事情,孩子们此时却有了不一般的感受,多么神奇:

“我总爱挑空闲的日子到蚕豆宝宝生长的空间里去观赏一下,放松一下我紧张的神经。现在的基地从远处看一片绿油油的,让人不胜欢喜,叶子还是像亲兄热弟一样,是那么和谐。在这和煦的春风中,蚕豆苗与风哥哥共舞,是那么温馨。

……

植物虽没有感情,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还是与它们产生了一种无名的感情。以后,我无论怎样也会去善待身边一些细小、对人类有贡献的东西,无论它是植物还是动物。对于下面的观察过程,我充满了期待与幻想。”

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了。

经过几年的实践,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工合作,团结协作。每当开展种植活动时,各班的实践基地上,孩子们三三两两,自然地分成一个个小组。老师挖,学生捡;男生挖,女生捡。这边刚挖出一串,立刻就有几位女生围上来,从秧子上摘下山芋,除去泥土,扔进桶中或袋中。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往往几十分钟,2000多平米的山芋种植基地就被孩子们翻了个遍。 每个班的基地上都堆起了一座红薯山。随后,孩子们又像蚂蚁搬粮食似的,把一袋袋山芋运到指定地点,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合作产生效益,团结就是力量”已经深入学生心里。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生活教育实践研究中我们组织学生自觉参与有计划的环境实践活动,不仅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动手和应用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丰富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热情,形成重视、关心、爱护、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风尚,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像科学组在研究中这样写道:在做污染物实验后的第三天,当同学们进入实验室的时候,都忍不住发出一声声惊呼。原来,醋溶液组、洗衣粉溶液组、碱溶液组合电池组的绿豆苗从根部开始变暗、变黑,原先挺直的茎也倒了下来。后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法,同学们明白了原来强酸或强碱的环境下都不适合植物的生长。通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不能随意倾倒、丢弃废水或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就如同那绿豆苗一样在他们的心中萌发。

4、形成我校特有的实践活动模式

该模式为—— “141”的实践活动模式。即“1”是挖掘校本教育资源;“4”是将育人途径四结合:大队部、家校联手、学科教学整合、实践基地特色活动;“1”是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