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前沿> 成果展示> 绩溪乡土艺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绩溪乡土艺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来源: 汪水明 王亚云(执笔) 发表时间:2014-10-14 浏览量:8283

华阳中心小学课题组  汪水明   王亚云(执笔):

一、精心选择课题,合理确定开发目标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了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与建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也为更好地落实学校适应国家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有效的校本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和利用当地人文自然资源、文化艺术资源,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对于完善校本课程结构,增强校本课程的选择性,针对性以适应学校、教师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化发展,促进校本课程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绩溪县丰富的乡土艺术资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便利

溪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中国徽墨之乡”。自古就有“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的美誉。因为徽文化的长期熏陶,绩溪自古就有“邑小士多、代有闻人”的美誉,涌现出一批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颇具影响力的著名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纵横驰骋,各领风骚。绩溪境内现有文化遗存三百余处,其中祠堂一百三十余幢,徽派古民居、古道、亭庙、古水口、古桥随处可见。有“木雕艺术殿堂”美誉的龙川胡氏宗祠内极富盛名的隔扇门裙板木雕荷花图,寓意“和谐”、“和美”、“和顺”、“和鸣”,体现出以“和”为贵的传统儒家思想,是徽文化思想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和谐之源;徽文化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出自绩溪,胡开文墨庄所制“地球墨”,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由绩溪民间乡土菜肴演变形成的徽菜,跻身于中华八大菜系;原生态的徽剧徽调和极具乡土文化气息的“赛琼碗”、秋千台阁等徽风民俗,历史悠久,自然淳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绩溪物产丰富,风景如画,景点众多,地域特色十分明显。民俗事项多姿多彩,区域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经济、社会面貌变化显著。绩溪丰富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社会发展,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

2、开发、利用有助于彰显办学特色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的艺术教育存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应付差事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产生诸多不利、不良乃至负面的影响。为此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的学生都来自于绩溪的城镇和乡村,绩溪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们。他们需要来自生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来自贴近他们生活实践的学习方式,好为将来发展本地经济打下基础。但到目前为止,绩溪在乡土艺术校本课程建设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没有完整的教材等课程资源可供采用。因此,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增强学校办学特色的宗旨出发,开展“绩溪乡土艺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编写《走进乡土艺术》校本课程教材,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改理念,实施和实现课程改革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育,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好路子,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3、合理定位开发目标

作为地方文化重要元素的乡土艺术是个体生长、发育的摇篮。不但那些语言、饮食、艺术、建筑、社会风俗等形态的物质文化构成了个体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精神观念层面的文化还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个体的心理及内在精神与品质。乡土艺术不仅是个体形成地方性情感的土壤,使他对该家乡产生依恋感和认同感,而且是个体精神活动的最初及最重要的场所。基于乡土艺术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回归个体生活世界的重要体现。不仅可以充分挖掘乡土艺术的教育功能,使校本课程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理性地建构地方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增强爱乡之情。

我们试图通过对绩溪乡土艺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引导学生亲身调查、探索与体验,对地方艺术资源进行鉴赏反与创造,从而掌握本土知识,汲取其优秀的精神传统。虽然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地方文化的氛围中,对地方文化耳濡目染、耳熟能详,但常常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其真面目”,对本土的文化艺术资源缺乏系统、全面了解与自觉认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乡土艺术更是被许多学生放逐到了视野之外。处在这样的时代状况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乡土艺术,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把个体精神发展的根留住,让乡土艺术这一瑰宝在教育变革中散发出应有的光芒,并获得强大生命力,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这也是学校教育实现历史使命、完成地方文化延续和创新的重要体现。

绩溪乡土艺术,悠久历史,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奇葩,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了欢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谱写了不可磨灭的篇章。设置乡土艺术校本课程,其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地方特色,突出体现乡土艺术的普及性和发展性,突出体现文化价值和艺术自身的感染力,突出地方优势,突显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处理好“古老”和“现代”,“传统”和“创新”,“继承”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种渠道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民间乡土艺术资源,培育营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大环境。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艺术内容和信息,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热情。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当前学校办学理念和艺术教育现状,以“绩溪乡土艺术”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艺术课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展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诸多方式去进行活动,还给孩子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学习空间,突出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精心选择素材,科学开发校本教材。

绩溪历史悠久,自唐永泰二年(766)置县已逾1400多年,乡土艺术资源极其丰富。不可否认,这些丰富的乡土艺术资源中,精华与糟粕共存、先进与落后同在,积极与消极夹杂。这给课题研究带来了较大难度,从而使得校本艺术课程开发和实践既有挑战性、又有开拓性、更有创新性。为开发出地方特色鲜明、艺术特色浓郁、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校本教材,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归纳如下:

1.确立校本教材主旨

“为什么要编写校本教材”、“选择什么作为教材内容”、“采用何种形式呈现教材”是开发校本教材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组通过请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高端引领、组织教师座谈研讨集思广益等形式厘清思路,澄清认识误区。课题组就下列问题达成共识,为教材开发奠定良好基础:

1)尊重人性。尊重人性是校本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校本教材也是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只有那些能深深地影响和帮助学生的未来,深深嵌入学生心目中的文化内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我们编写校本教材必须考虑的东西。在整个编写过程中我们都贯穿着尊重与理解人性的理念。对人的尊重直接表现为我们要积极地欣赏与敬重乡土艺术的创造者——乡土人。

2)尊重学生。校本教材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是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感到充实与激动。充实就是要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让学生感到通过学习后自己有所提高和进步;激动是在充实的基础之上的心理体念,是在掌握和学到了新的知识后的愉快。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获取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

3)尊重教师。尊重教师是乡土教材建设成功的必备条件。教师正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他们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也了解地方需要什么,外地与当地的差距在哪儿,当地的优势与劣势。尊重教师便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校本教材编写成功的保证。

2.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而且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与建构者。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意把校本教材学习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促教师深入挖掘乡土艺术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现实的、生动的学习内容为素材,获得最真实、最深刻的艺术体验。为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学校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相关书籍、报刊文章,掌握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逐步加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了归属感。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精选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内容

面对丰富的乡土艺术资源,课题组立足学校艺术教育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力量,通过上网查阅、阅读书籍、查找文献、搜集报纸、走访机关、社会调查等方式,收集、整理绩溪乡土艺术乡土资料。汇聚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多方征求意见,数易其稿,最终确定绩溪建筑艺术、制墨艺术、三雕艺术、丝绸艺术、民乐民俗艺术、舞蹈艺术、徽菜艺术、文学艺术作为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编写校本教材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教育性、时代性、乡土性、人文性、实践性、视觉性和愉悦性并重的原则,根据小学生心理、思维和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从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育学生爱家乡情感出发,采用图文并茂的编写方式,直观、生动、形象地介绍本县传统艺术,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县第一本乡土艺术校本教材《走进乡土艺术》终于问世。

《走进乡土艺术》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绩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的历史、传承、发展与创新,兼具“乡土味”、“家乡气”与“艺术性”。全书共分八章,依次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独一无二的制墨艺术、精美绝伦的三雕艺术、名扬天下的丝绸艺术、原汁原味的民乐民俗艺术、美轮美奂的舞蹈艺术、色香味俱绝的徽菜艺术、香味浓郁的文学艺术。

为满足儿童认知、阅读使用与内在的精神需要。教材装帧精美、印刷精良,融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实践性为一体,设计了形式多样的作业和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意在通过学生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做一做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感受乡土艺术的魅力和熏陶,帮助孩子树立热爱乡土艺术、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精心组织实施,提升课程实效。

校本教材的开发成功,只是课题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关键还是要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用好它,才能收到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过程中,学校组织学生围绕绩溪乡土艺术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从图书馆、档案馆借阅资料、上网……向父母、邻居了解绩溪的历史文化,同时亲身体验实践的艰辛与愉悦,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克服了各种困难,以独特视角和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促进了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地发展。学校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小导游、小解说员、校园小记者、小主持人等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之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课题组确立乡土艺术校本教材的使用要做到使学生“徜徉乡土魅力、感受艺术熏陶”,从而达到“培养美育情怀”的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形式多样、诸法并举重实效

1)课内结合式。这是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这就是坚持校本教材的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课内结合式教学,要求教师细心钻研校本教材,找准校本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的契合点,在学科教学中相机渗透乡土艺术教学内容。如美术教学时可渗透徽州建筑艺术、绩溪三雕艺术和丝绸艺术的相关内容、音乐教学时可渗透绩溪民乐民俗艺术、舞蹈教学时可渗透绩溪民间舞蹈艺术、语文教学时可渗透绩溪文学艺术等相关内容,以其收到“有机渗透、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2)专题教育式。组织专题讲座、系列讲座活动,是我校开展校本艺术教育的常用形式之一。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极大兴趣,希望能介绍更多的相关知识,开设专题讲座就是适应这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我们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以拓展儿童认知世界、感受艺术的时空。如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绩溪文学讲座、绩溪民歌演唱、观看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关于绩溪乡土艺术的专题片等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乡土艺术的兴趣,充分感受乡土艺术的美感,也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3)知识竞赛式。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小学生自制力差,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只要有兴趣就会有精神兴奋,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如我们通过组织开展乡土艺术知识竞赛、学生手工制作比赛、作品成果展示等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项有效实施课程的途径,也是一种普及乡土艺术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有力举措。

4)社会实践式。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在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时,我们采用社会实践式,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包括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我们结合课堂教学,选择一些切实可行的考察内容作为实践活动的切入点,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载体,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审美情感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如学校近年来组织学生参观龙川胡氏宗祠、三雕博物馆、胡开文墨厂感受徽州建筑的古朴典雅、雕刻艺术的精美绝伦、制墨艺术的举世无双;结合绩溪美食文化节、安苗节、油菜花节等活动,组织学生品尝绩溪美食、欣赏绩溪的优美风光,感受家乡人民的聪明才智;组织学生排演徽剧、制作徽菜、养蚕等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创造美的能力。

2.主体参与,多元评价

学生是校本课程的实践者、开发者,又是合作者。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内在的艺术修养,着眼于学生的激励,针对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的培养,结合学校与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的实际,从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态度和实践意识,观察、思考、动手和创新能力及认知水平等方面拟订评价体系,并按不同等级归类,制订出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价标准。建立了更加科学、多样的学习评价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校本教材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为此课题组制定了如下评价标准:

华阳镇中心小学学生艺术学习评价标准

等级

认知

表演、完成

对乡土艺术的认同、情感

四星级

熟悉

独立完成

喜欢乡土艺术、会欣赏

三星级

了解

较好的独立完成

兴趣浓,会欣赏

二星级

了解不深

在教师或他人帮助下,能完成

较喜欢,会欣赏

一星级

理解肤浅

在教师或他人帮助下,完成不够好

不喜欢,不会欣赏

四、研究与实施成效

1)有效培育了学生爱家乡情感,促进学生获得艺术素养的提升。校本教材能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程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特别是我们组织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既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与社会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实践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爱乡情感。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张扬。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丰富了学科资源,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继承和宏扬了优秀的本土文化。如把校本课程融入语文课的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这里的民俗、经济、旅游、然后重点让大家介绍我县内的任何一处地方,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发奋求学的精神。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校本课程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了,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对广告有兴趣的,可以选择参加“我为家乡旅游景区做广告”的活动,学生对徽菜感兴趣的,可自己动手烧制,品尝,……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2)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逐步加强了对研究的认同意识,提高了归属感。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校本课程开发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参与教育资源开发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逐渐转变了观念,改变了行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和活动指导,教师参加教科研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学校实现了“不求人人有课题,但要个个都参与”的目标,充满生机的校内研究局面已经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加速了我校教师优秀群体的形成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使教师有了展现专业和特长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逐步提高了自身从教的素质;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和谐互动,共同发展,成就了教师自己的教育人生舞台。研究过程中,教师撰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论文几十余篇,开设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研讨课数十节。

3)促进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添了教学活力。通过研究、探索,引导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教学的经历和体验。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爱我家乡的手抄报、墙报;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提倡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充分利用校外丰富多样的乡土课程资源,包括区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工业园区等等。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和构建了新的教学方式,初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科特点创设了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初步使学生做到:在活动中渗透艺术知识,在参与中领会艺术魅力,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应用中获取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

4)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走进乡土艺术》的开发,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糙到细致的重新认识、重新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把多年的关于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经验进行提升的过程。发掘绩溪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利用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以此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赢得了家长的广泛支持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为学校特色教育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执笔人:汪水明   王亚云

         2013.12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