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前沿> 校长论坛> 教育文化的传承

教育文化的传承

来源: 陈栋 合肥一中 发表时间:2014-11-07 浏览量:5910

 

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传承,而教育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文化的传承,实则是对教育传统文化的价值重估,并以此为基点,探寻教育文化创新的原动力。

教育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审视课改精神。过度的西方教育理论的引入,使我们对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把握出现了钟摆状态,对传统教育文化的评判有些矫枉过正。当下的课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受那种先进理念引领却又不受时尚左右、能够一以贯之的教育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文化的传承,实则是在拷问我们的教育自信。

教育文化的传承,核心是学校文化的传承,关键是课程文化的传承。对于一所百年名校来说,教育文化何以传承?这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文化是否具备传承的条件。

首先,要传承的文化必须是有积淀的。早在1902年,合肥一中前身庐州中学堂在创建之时就提出要“扶助清寒,嘉勉英才”, 树立“为国广育英才,奋发图强,拯救中国”的宏伟目标,现在学校“全面施教、广育英才”的办学思想以及“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的校训精神就是在百年历史积淀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学校“勤研善教、启智育人”的教风,也是和创建之初“治教惟精”的历史积淀密不可分。正是因为这些有积淀的文化传承,才使得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蕴得以彰显。

其次,要传承的文化必须是有效果的。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早在上世纪30年代,学校就重视实践课程建设,重视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淮南煤矿,游览采石矶”。这种实地考察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很有帮助,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中科院院士刘有成在这一时期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合肥一中现在推进的七彩课程建设,其中生活课程的研学旅行、科技课程的巢湖地学实践就是对有效课程文化的传承。被证明有效果的文化能够得以延续传承,实际上是对教育文化的固本培元和持续优化。

另外,要传承的文化必须是有前景的。上世纪90年代,合肥一中就提出要把学校办得“有点像大学,但又不是大学”。这一办学理念,看似矛盾,实则很有预见地回应了近年来社会关于大学和中学如何衔接的问题。正是这种预见性和前景性,我们鲜明提出要“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在七彩课程中,学校邀请科大、中科院、合工大、安大等大学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开设人文社科、物理工程、生化环境三类学术课程,以及德语、法语、俄语、韩语四门二外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传承“把学校办得‘有点像大学,但又不是大学’”这一办学文化基础上建构起有学术气息、有国际视野的课程文化。

近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极力提倡“空气教育”,认为学问是靠“朝夕的熏染陶养”而成的,绝不是靠一些“外表的形式制度所能勉强造成”。百年名校厚重的学校文化,就是一种“空气教育”。学校文化的传承,不能因时局而中断,不能因人事而割裂,不能因重建而归零。

面对各种文化的纷至沓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文化的传承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是对民族教育精神的自信,也是建设现代教育文化的自觉。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