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前沿> 成果展示> 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

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

来源: 程鸣 发表时间:2013-10-13 浏览量:4438

《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 JG05307

课题名称: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
  
   笔:程鸣 (安徽歙县二中
《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组组长)  

 

    一、 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认识:
  
1)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对教材就等于唯一教学资源的传统教学思想、传统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人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等等。因此,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3)黄山市即古徽州是旅游大市,建设好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江泽民考察黄山即古徽州时,对徽州文化就作了高度评价与赞誉,并谆谆告诫我们广大群众说,徽州文化,如此光辉灿烂,如此博大精深,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近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文化发展战略。
  
4)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颇多、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有:
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菜。此外,还有徽州文学、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徽州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徽州文化的现存也是非常广泛的,最能表现的是大量古文物的现存。目前,单单黄山市就有地面文物5000余处,市县馆藏50000余件,藏品有玉石器、陶瓷器、铜器、金银器、竹木漆器、骨牙器、钱币、丝绸纺品、文具、书画、图书、契约文书、建筑雕刻构件等。其中市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14000余件,古籍50000册,明、清契约28000余张。另外,民间还有大量传世文物收藏。历史上属于徽州的绩溪和婺源,也有大量传世文物。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为我们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是此前其教育教学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我们希望通过搜集整理徽州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起教育教学价值,力求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
  
5)坐落于黄山南麓、古徽州府治所在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北郊新洲的歙县二中得灵山秀水之滋润,历史文化之陶冶,文化底蕴深厚,是一所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市级示范高中,被当地百姓称为黄山脚下古徽州大地的一颗教育明珠,展示徽州文化的鲜明窗口。我们通过带领学生开展走近徽州文化,感受徽州文化为主题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挖掘、搜集、整理徽州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徽州乡土文化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徽州乡土校本教材,进而突显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开发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弘扬徽州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
    
二、 课题概念的解说
    1.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2.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徽州乡土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徽州人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我们徽州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3.
所谓徽州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就是将徽州乡土的各种原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用于学校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调查开发研究,即将徽州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里的徽州乡土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徽州乡土课程资源,指的就是徽州乡村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方面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徽州乡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查阅图书馆图书、查阅博物馆文物资料以及互联网,搜集、整理徽州乡土文化的相关资料,挖掘和开发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校本教材。
    
2)本课题研究的旨在通过各学科以及综合课对学生渗透徽州文化的精髓,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资料,成为独立思考,富有创造精神。
    
3)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开发和利用徽州乡土文化资源教育教学价值,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校本教材的教学,突显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弘扬徽州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所研究的徽州乡土文化资源包括徽州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三个方面。
    
徽州文化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等各个领域。例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盆景、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教育、徽商、徽雕、徽墨、歙砚、徽剧徽菜等等。历史上徽州涌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灿若繁星的杰出人物和著名学者,例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史志学家罗愿;明代著名学者朱升、潘之恒,医学家汪机,戏剧家王道昆,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数学家程大位;清代理财家
王茂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哲学家戴震,物理学家郑光复,著名徽商鲍漱芳、胡雪岩,扬州八怪中的罗聘和汪士慎;近代铁路专家詹天佑,画家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著名作家苏雪林,戏剧表演艺术家舒绣文等。
    
徽州大地文化遗存文物古迹众多,品位之高,世所罕见。现已发现的地面文物古迹达4900多处,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黄山(文化与自然遗产)和黟县西递与宏村古村落2处,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的达56处。例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国家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屯溪,屯溪花山谜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渔梁坝、屯溪区的程氏三宅、黟县西递与宏村以及徽州区潜口民宅、老屋阁、宝伦阁、呈坎古村落。此外,还有历史上属于古徽州管辖的绩溪与婺源都有大量的徽州文化遗存文物古迹。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的文化遗产,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的宝贵资源。
    
1)在综合实践课和研究性学习中,大力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学习,到社会中实践,了解徽州厚重的文化资源,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2)在综合课学习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深入名人故居、古村落、古街、博物馆、纪念馆等,通过参观、走访、社会调查、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动态,了解徽州文化。
  
3)在综合课学习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自我尝试代替模仿制作(操作),改变老师满堂灌的方式,探究解决乡土文化资源和乡土教育教学的关系。本课题符合国务院最新提出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是使学生发展个性,提高自我的途径。就目前而言,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的课题是全新的,是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之一。
    
五、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深入家乡百姓中间,进行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行做答。
    
2)实地调查访问法:在课题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带领与组织下前往历史文化遗存集中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取得第一手资料。
    
3)文献研究法:翻阅检索海内外徽州文化研究与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阅读徽州历朝方志、望族谱牒、名人文集、碑刻文物等资料,整理其中具有教育价值的材料,发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发展空间。

4)行动研究法:从整个历史长河中寻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考察徽州文化遗存及其教育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模块,研制课题实验教材,考量校本课程的成效性,反思研究成果的先进性。
    
六、研究的具体过程与主要措施
    课题组对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主要分如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12—20056月):调查、研究、开发的酝酿以及零星的调查研究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组建课题组研究队伍,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理论的培训学习。
    
我们的课题通过省教研室立项后,学校领导对课题组的工作非常重视,大力支持,程根苟校长多次亲自主持召开了有关课题工作会议,组织教师进行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培训。狠抓新课程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确立了重点实验班级与实验教师,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整体上设计了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思路,逐项分解并落实任务,同时制定了有关研究制度。
    
第二阶段(20057——200710月):调查、开发、研究的实践阶段。
    
由于考虑到该课题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没有先例可以借鉴和模仿,课题研究开发任务艰巨,工程量浩大,我们在200512月上旬经过慎重讨论,经过学校领导同意,充实了程根苟、汪建、吴学江、汪明锋四位老师,参与课题组的调查开发研究。
    
在这一阶段,我们课题组围绕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展开了开发研究,并进行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1.
为了课题组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学校课题研究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课题组主题会议,研究讨论课题组的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专著,进行文献研究,提升课题组老师的教科研水平,为课题组老师和学生创设了实验研究环境,提供课题研究保障。并通过召开研讨会,再次讨论、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
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结合学校实际,精心对校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制定具有我们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并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完善课程目标。
    3.
2006年元月——200710月,在学校课题研究开发领导小组的强有力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我们课题组先后带领学生到屯溪程大位纪念馆、屯溪老街、戴震公园、绩溪龙川胡宗宪尚书第、歙县雄村竹山书院、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等地参观访问,学生对徽州文化和历史的感受很深,每人都写出了自己的观感和体会。特别是200711月,学校课题研究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程根苟校长亲自带队步行30余华里到歙县雄村竹山书院调查访问,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4.
课题组注重课题实验,增强校本教研意识,建立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架。在调查开发研究实践阶段采用边学习边实践的形式,努力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举办讲座、黑板报宣传专栏、手抄报等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5.
参与课题组研究的教师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日常课程教学之余,利用学校图书馆、歙县图书馆的书报刊物、歙县博物馆以及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与途径,四处搜集徽州文化的有关资料,整理和归纳学生利用寒暑假搜集的相关资料,编写有关资料和讲义,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三阶段(2007年冬——2008年春):结题阶段。本阶段主要以调查开发研究的情况汇总,撰写课题实验总报告。
    
整理、汇总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然后再实践、再论证、再修改,并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工作,最后总结实验得失,物化实验成果。
    
(二)主要措施
    1.
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专项教研经费到位。学校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资金,用以购买校本课程理论书集和开展活动所需的器材等、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校本课程的研究活动,并对在课题研究中的先进个人进行奖励。
    
二是研究人员到位。程根苟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胡志飞亲自参与课题组的活动,并及时为课题组充实补充研究人员,课题组主要成员由申报课题之初的五人发展到具体实施阶段的10人,实际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近20人。参与课题组活动的班级涉及到5个教学班,学生达350余人,跨越三个不同年级。
    
三是时间到位。为了确保课题研究有保障,学校坚持每学期召开两次次课题工作研讨会,并做到每次研究有中心发言人,有专题研究内容。另外,学校定期在期中、期末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汇报研究成果,交流经验。
    2.
注重两个加强
    一是加强管理,及时调控,保证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实验的落实。强化过程管理,要求努力挖掘本土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定期组织校本课程案例、论文的征集与评比。同时要求实验教师整理好资料,为学校校本课程提供真实可靠、准确详细的教材资源。
    
二是加强学习与培训,牢固树立开发学校特色课程,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凸现办学特色的理念。学校定期组织课题理论培训与讲座,学习他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先进经验。并且不顾资金紧张,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三年来,共有 10 余人次教师参加专题研讨会。诸多讲座与学习,为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增强了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另外,学校还为教师购买了《校本研究策略》、《教育科研实验方法》等教育科研参考材料。
    
七、研究的初步成果
    在将徽州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过程中,我们取得的成效主要有:
  
(一)教师素养在徽州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过程得到了提高。
  
1)教师破除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神秘感,提升了课程意识。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无关。随着(我们)课题组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课程意识的逐步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在编写乡土资源教材中,他们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确定方式。可以这样说,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2)教师增强了合作意识。我们课题组是一个涵盖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四个学科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来自于四个教研组,课题研究是统一中有分工,分工中有合作。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是一个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齐心协力,需要大家的付出真诚与汗水。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对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当然是交流探讨了,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主持编写一个学科,我持编写一个学科,在一个学科内部是你编写一课(一个单元),我编写一课(一个单元)。在来来去去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成长了起来。
    
3)教师提高了教学研究能力。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生素质在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中得到了发展
    学生对徽州文化的认同和认知感有所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和服务家乡的意识有逐渐增强。徽州文化是全国著名的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而如今的黄山市是国际旅游城市,(我们)歙县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经济是黄山市和当地歙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文化底蕴和发展作为支撑。当今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受教育者应当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当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上大学升造机会的时候,扎根家乡,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宣传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服务。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学校课题组通过举办徽州文化知识讲座、徽州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及走近徽州文化,感受徽州文化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带领学生到屯溪程大位纪念馆、屯溪老街、戴震公园、绩溪龙川胡宗宪尚书第、歙县雄村竹山书院、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县城等地参观访问,使学生对家乡的文化和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的家乡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了对家乡和家乡文化的的热爱之情,初步树立起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为徽州大地培养了一批建设家乡的地方人才。
    
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发展的空间得以拓展。在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几乎没有自由选择学什么课程的权利,所以学生发展的空间不大。而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在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的环境下,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综合时间活动,学习天地广阔了,视野拓展了,兴趣增强了。我们学校是一所市级示范高中,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能够升入大学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当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之后,都得回到家乡。走近徽州文化,感受徽州文化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徽州文化乡土课程的开设,他们在对徽州文化的认同和认知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的基础上,都愿意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2006届高中毕业的姜春香同学现在在歙县某旅游公司当导游,就是因为当初参加了课题组组织的走近徽州文化,感受徽州文化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起了对徽州文化的浓厚兴趣,后来高中毕业之后,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学习,考取了导游证,从事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的旅游服务工作。
    
学生发展的个性张扬了。我校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课题的实施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方面的技能,沟通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得了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学生在联系参观时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例如,2005届我校毕业生毕滔,是我们课题组走近徽州文化,感受徽州文化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分子,课题组每次组织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并且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出谋划策,献计献力,他牵头组织开展了《徽城店铺名的调查研究》,他执笔撰写的《徽城店铺名的徽人心理现象探究》被评为省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由于他在走近徽州文化,感受徽州文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个性得到了张扬,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安徽省影视职业学院的新闻传媒专业。
  
(三)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凸现,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教材与配套的活动材料。
    课程是一所学校特色的基础与保障,任何学校特色的创设与创建都要有课程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持,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我们学校正是利用了独特的文化背景,找到了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通过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这一途径促进了学校特色的逐渐形成。在比较系统的调查学习研究后,课题组成员根据课程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举办了12次《名人与徽州》大型知识讲座,学生听众达3000人次;分学科编写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四本乡土化校本教材:

《歙县二中诗意徽州通俗讲义之语文篇》(22万余字的)、《歙县二中诗意徽州通俗讲义之地理篇》(近7万字)、《歙县二中诗意徽州通俗讲义之历史篇》(近7万字)和《歙县二中诗意徽州通俗讲义之社会政治篇》(近7万字);汇编了五本学生走进徽州文化,感受徽州文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等,写出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
    八、反思与展望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上还不够丰富;(2)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不全面;(3)研究的目标性不够强,随意性较大,研究的深刻性不足;(4)如何更加有效的促使各科课程资源的整合等。(5)课题研究的硬件设施落后以及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6)如何正确处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的时间冲突;(7)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8)如何进一步适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以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上级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后继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使其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起学生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全面提升学校的特色与品位。我们的展望:1.组织课题组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对该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
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使学校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
进一步研究学校课程的发展,科学分析学校和社会课程开发因素,自觉地开发培养未来意识的课程。
    4.
不断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开发过程中积累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为学校领导和课堂教师修正和完善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实施等提供依据,制定出适合学校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及实施细则,使校本课程开发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工程,在我们这里尚处于起步阶段。校本课程深具地方特色,因校而异,符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教育需求,没有现成的直接经验提供我们借鉴,我们只是针对家乡特色做了一些初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尝试,还有很多欠缺和不完善之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地开展一系列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和兄弟学校合力攻关,吸取成功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带动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提高校本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促进学生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形成,为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课程基础。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