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前沿> 课程改革> 实施高中新课程:基于问题的反思与实践(合肥一中)

实施高中新课程:基于问题的反思与实践(合肥一中)

来源: 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3-10-21 浏览量:11338

实施高中新课程:基于问题的反思与实践

合肥一中 230061

前 言

合肥一中自1902年建校以来的第1个百年中,虽历经坎坷,但仍然取得了辉煌成绩。而今在第2个百年开局之际,学校正处于从重点中学向示范高中转变的历史阶段,又迎来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改革形势。

学校长期以来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坚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坚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发展机会,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受制于主观和客观因素,学校始终没能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没能建立规范化的多元评价体系等等,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评价的牵制而重点放在保持高水平的升学率上。由于学生素质好,促使教师加倍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形成一批擅长研究教材、研究高考、研究课堂教学效率的骨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他们既有善于研究的优势,又有囿于应试的劣势。显然,全面贯彻落实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扬长避短,重新建构学校管理体系,形成新的学校管理文化。

实现百年老校新的跨越,把课程改革作为我校新百年的发展点。

通过课改,以学生全面、充分、健康发展为中心,进一步营造丰富的课程文化、建立高效的教学方式、自主的学习方式等课改新的学校文化。提供高质量的高中教育,切实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实现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良好局面。

为此,我们针对发展中的问题,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面,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建构学生新的发展环境。

一、引领与规范相结合,建立学生新的成长模式

1、目标引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案例:一项调查引发的思考

调查时间:新生入学前的军训期间。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在高中学习生活开始之前,对未来对高中学习的情感、态度和目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

问:提到“高中学习”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A太好了

B唉,麻烦来了

C烦死了

D没感觉,反正躲不了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2004

247

42.88%

91

15.8%

41

7.12%

184

31.94%

2005

2993%

10.03%

20.24%

2163%

问:预计三年后,能考上什么样的高校?

2004级学生10.59%“没有认真想过”。2005级学生15.74%“没有认真想过”。

面对高中三年不同阶段和学生个体差异,我们促使班主任、学生、家长不断交流融合,共同细化学校的育人目标,构建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

新生暑期入学,我们就开展了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安排人生规划教育,请名家举办讲座,学长与新生交流。从三年发展目标、自我分析、采取措施、家长意见等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反思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的得与失,展望高中生活,确立高中三年的各项素质目标和未来人生目标,填写《学生发展目标书》。目的是在学生进入高中之初,就开始启发学生思考未来。学期中旬,发放《高一年级入学阶段学习反思》,主要从发展目标、责任、礼仪、修养和高初中学习过渡等方面,促使学生反思。先在班级以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形式促进学生反思,再以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努力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讨论,结合一个多月的高中学习之后再次进行目标教育。计划在高中三年建立如下的目标教育序列:第一学年:初中目标实现中的缺憾——起航远眺——途中加油,第二学年:暑假接力——新学年打算——途中加油——学年回眸,第三学年:最后的冲刺目标——行动纲要——策略调整——未来人生潜力的发掘。

2、学分管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案例:一个学生的变化

某同学从入学开始,屡教不改旷课共达127节。在200611月底按照学校学分管理办法,确定该同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的模块一,按74分为合格标准,其中语文因在模块终结考试中仅考69分,必须参加模块补考。20071月确定该同学六个模块不予学分认定,参加下届学分认定考试。目前,这位学生基本能认真学习,遵守校规校纪。

我们坚决执行学分管理规定的原因,一是因为它能给学生自主选修课程提供保障,二是我们利用学分管理抓教与学的过程,抓“双有”学生的转变,抓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落实。

学校制定《安徽合肥一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文件,其中“缺课在1/5内的,要按缺1节课增加2分的标准提高考试的合格分数。”“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次发生违规违纪、不交作业等行为,教师可视情节严重程度增加不少于5分的合格分数,直至不予学分认定。”两条规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前一条是学校硬性规定,后一条把评价学生的主导权交给教师。学校还印发了《合肥一中教学记录》,对学生旷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上课讲话等违反班规校纪进行缺陷记录,课代表或班干部签字。任课教师按照学校学分管理规定评价学生并给出“合格建议分数”。引导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等。教务处平时反复检查《教学记录》,按照学校《考试规章》的八项制度,认真组织模块终结性考试,由备课组确定模块合格分数,报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同意,再逐一确定学生模块学分。每学期将每位学生的学分情况编印成册存档。2006级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后, 16个模块结业考试共有434人次被提高合格分数,339人次参加补考,仍有8人次待重修。平均每模块27人次被提高合格分数,被提高合格分数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0.04%。至200969日毕业典礼时,共有96人次需在623日参加模块补考,补考合格后方可获得我校高中毕业证书。从而确保2009届毕业生获得178个学分是真实有效的。比如胡同学已被保送上北京大学,但由于历史学科少了两个学分,在毕业典礼上,他刚从校长手里接过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的荣耀转瞬即逝,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同学兴高采烈地从校长手里接过合肥一中的毕业证,直至补考获得学分后,才得到了他热切期盼的合肥一中毕业证。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建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1、聚焦课堂,转变课堂的教与学的方式

案例:一个问题的争论

问题:模块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有限的矛盾。

办法:为此,我们努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重教为重学,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如朱羽老师的历史教学就尝试了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方法。她在上完新课内容后,结合课后探究活动,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研究整理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视野。又如地理组的倪宏忠教师把《河流地貌》的课堂搬到野外实地,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下自主去观察、分析和思考。学校每年暑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学考察,师生在青山绿水之间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学生采集了很多岩石标本、生物化石标本。更深刻地理解了教科书中的知识。

通过课堂观察、集体论课等系列活动,学校从行政“强力”牵引开始,引导教师集中精力研究教材,探寻适合课改精神的学科教学方式。学校一贯主张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提高教学质量,坚决反对一味增加课时,让学生三年学得轻松、学得高效、学得越来越有成效,2009届高三学生比同等生源质量的学校少上1000余节课,高考却获得更好的成绩。

2、修学旅行、学生社团,实施社会实践活动

案例:一个难解的命题

命题:春游,让学校处于两难境地

破解: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自愿参加“修学旅行”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以往对“春游”单纯禁止的做法。

学校认真研究“堵不是办法,一定要疏!”,我们认为学生外出的愿望是合理的,因为旅行对开启心智大有帮助,“不做,什么事情也没有,但是学校要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于是我们结合高中新课程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开始组织“修学旅行”活动。每年,全体高一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修学旅行”。由于人数太多,学校把学生分成两批,一批将近1000人,要坐满20辆大客车。在准备工作上,学校认真到“苛刻”的程度:旅行社必须竞标,而且每次必须选用多家旅行社;车辆必须八成新;对司机的年龄、车速也有明确要求;路上每隔一个半小时要停车一次。随车教师会详细记录这些情况,如果对方没有按照规定做,下一年就取消其竞标资格。

每次出游前,学校都会策划好主题,比如到婺源看民俗文化,到扬州考察徽商历史,到徐州了解淮海战役,到周庄感受水乡风情……每个参加“修学旅行”的学生都要事先明确自己的考察目的和任务,在出发前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回校后再交流研究、整理总结,写成考察报告,制作考察展板。每次“修学游”结束后,学校都会把学生们的考察报告编辑成册。

在旅行中,学生们也开始思考社会和人生。高一(8)班学生孙昱萌在苏州三日游期间,对当地的旅游景点,城市交通,卫生设施乃至经济模式等都作了考察和评点,回来后写了一份颇有分量的苏州人文旅游业发展的考察报告。学生和家长都意识到,修学旅行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的“大课堂”。省市多家媒体报道,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赞扬,许多兄弟学校也取经试行。

学生社团是我校课改实践又一重点。基于学校文化建设、未来人才培养考量,为学生未来人生加分着想,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领导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实现学生聚类发展、充分健康发展。

三、全程学业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新的评价体系

1、全程学业评价,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案例:一个误区的辨识

误区:我校长期以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当宽松的发展环境,学生享有充分地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个性和自信心,但在师生中也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自主发展就是学生的自由发展。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在高中三年健康发展?最关键是在高中三年的全过程中不断发挥评价的调节、激励、反思总结、导向和促进的功能,必须建立三年的全程管理的评价体系。

多年来,我校已建立了精细的过程管理体系,形成以学生学业评价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我们把高中分为各有工作中心的五个重要时期:1、入学过渡期。重点比较高初中学习差异,提高认识、端正态度。2、高中适应期。抓学习方法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3、高中积累期。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积累,增加底蕴。4、高三复习期。对高中三年的学习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抓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5、高三冲刺期。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各项素质是个全面考验,重点抓学生展示能力和水平的心态调适。

每个时期结合新课程的评价要求,逐步完善全面的过程评价体系。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纪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陷进行记录、评价。使得评价贯穿在每节课之中。同时,每学期开学时,通过各种会议,明确中心任务;每学期中,分阶段检查、分析、反馈、矫正;期末考试后,分析、总结目标落实情况。使得评价贯穿在每个学期之中,使得评价随着学生的发展而动态变化,使得评价像一面镜子,实时反映出学生的进步与退步,始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2、全程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团委、学生会开展各种社团活动越来越难。

反思:教师评价学生呈现出成绩化、简单化的现状!导致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成绩,不愿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中百年发展一贯秉承的学校文化。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引领—过程管理—科学评价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但从管理手段和评价方式来看,存在两方面严重不足。第一,评价以“成绩”测试为主要方式,使“质量”简单化,教师、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教师、学生容易忽视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个人修养、个人特长等综合素质的发展。第二,学校管理文化走向单一,对学生深层次的影响减弱。

为此,早在20075月,我校在全省率先试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公民道德修养、交流与合作、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工作,并在全省综合素质评价培训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目前,我们已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纳入教师工作考核体系之中,把学生社团活动列入学生评价序列当中。研究制订《合肥一中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尝试在更广阔的情景下,从各个角度去评价学生。同时在学分管理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评价。

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建立学生新的课程环境

1、科学设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一个难解的方程

争论:如何合理安排高中新课程方案中的各种课程?当年我校老师存在一定分歧。是按考什么教什么的办法做。还是充分考虑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合理安排各类课程。

长期以来,我校都能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已经成为学校传统做法。在规划高中三年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坚持传统之外,我们还大量开设了选修课,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目前,按照教育厅要求开齐开足选修I课程;高一学年中第12学段开设学习方法校本课程;第34学段开始开设校本课程;高二学年下学期(第78学段)全面开设选修课,并在第7学段增开反向选修课,即理科倾向学生在政、史、地学科中选修一个模块学习,文科倾向学生在政、史、地学科中选修一个模块学习。高二(第5678学段)开设的艺术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反向选修课,均按照学生兴趣选修,打破行政班级实行“走班”上课。四年来,我校共开设400多门校本课程,为学生打下一个宽厚而扎实的知识基础。

2、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一个地理老师的愿望

愿望: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只学课本上的东西远不能感悟到这门课程的科学魅力。我想为学生打开地理学科丰富而美丽的知识宝库,开设《图说合肥》、《地理实践》等课程。

为了创设更适应一中学生的课程体系,我们决定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开发特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参与自己应有的课程决策,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相应发展。我们每年从11月开始发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12月教师拟订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共提供50门左右的课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组审定,制定“每学期分上、下两段各开设20多门不同课程,学生分上、下两段各选修一门不同课程”的开设计划,于笠年1月向学生公布自由选课。经过两轮选排,最终确定第二学期的校本课程课程表。我们始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选择的课程,无论人数多少学校都坚持开设,最少的是“指挥”课程只有两名学生。同时,无论具体工作多麻烦,只要在开课前学生调整自己的选课,都予以重新安排。经过周密安排,第二学期采取学生“走班”形式开设了校本课程。如此坚持到第56学段结束,学生可以获得4个学分,加上第12学段的学法课,每名学生可以修满校本课程6个学分。目前,已初步建成体系较全的校本教材,是2010年合肥市校本教材评比中获奖最多的学校。

学校通过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全面开设,为学生构建了丰富厚重、有一定选择性的课程环境。完成这些课程无疑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又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建立新的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1、勤研善教,努力扩展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案例:一个优秀的传统

事实:合肥一中经过百年发展,形成“勤研善教”的优良教风,教师勤于钻研,善于把握课堂。优秀的学生群体、优良的学风,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致力于教学研究。

200712月制定了《合肥一中校本研修行动计划——重构学习型校园的校本研修体系》文件,从学校基本情况分析、校本研修现状分析、基于主体发展的校本研修目标、校本研修的原则、行动计划、保障体系等六个方面建立了校本研修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以系统反思、建立共同愿景、专业引领、集体反思行动等方式建立学习型组织,以课堂观察实践行动、同伴互助等形式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2008年我校出台了《合肥一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文件,重点推出了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工作室的建设工作,为成熟教师走向专家教师搭建发展平台。

同年我校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签订教育教学研究合作协议,每年选派课改专家为我校培训教师。同时,我们始终要求教师的发展不能变成脱离教学实践的自我发展,而要成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自我发展。

2、集体论课,建构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的校本教研体系

案例:一次集体备课的教训

事实:2006920日,高一年级备课组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一个组认真讨论写出教案,大家复印共用,一个组的老师在一起聊天,随便说说结束了活动。

建立校本教研体系的难点在于以什么样的形式实施。

我们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集体论课制度,要求每周五下午以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在商讨的基础上确定论课主题,每位教师做好准备,充分讨论。只要求大家畅所欲言,不要求非统一观点不可,更不能采用同一教案上课。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合作共赢,逐步形成教学研究的核心团队。

这种集体论课制度旨在建立一中百花齐放的自由学术氛围,而不是统一到“一个文本”的学术囹圄中。旨在同行之间平等探讨,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而不是统一到“一个权威”的固有经验中。旨在关于教学实践问题解决方案的形成,而不是落入教学研究的“俗套”中。

集体论课是一个没有权威的平等的成长乐园,是一个科学与民主共存的发展平台,是一个一人与多人说课的竞争超市,是一个个人与团队发展的和谐家园!

面临挑战和机遇,合肥一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坚决贯彻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使2009年、2010年合肥市教育教学综合评比中,四个单项均列第一位。继续保持全省的领先水平。初步实现从重点中学向示范高中的转变,为今后更精彩的舞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至今,各项富有学生个性特征的比赛成绩斐然!在学科竞赛中,既有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银牌,又有全国一等奖30人次、安徽省一等奖60多人次的好成绩。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既有全国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又有 20102人同时获英特尔奖的佳绩。机器人、航模项目中,既有全国的赛场上取得连胜六场的佳绩,又有2010年在美国夏威夷的VEX机器人竞赛中获泛太平洋地区第四名,将代表中国参加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同时获“最佳创意”和“结构设计”两个专项奖,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队。艺术比赛中,既有连续4年学生合唱团在合肥市比赛荣获一等奖,又有2010年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合唱节,并获“杰出合唱团”、“杰出指挥奖” 称号。在体育竞赛中,既有学生篮球队获安徽省第三名,又有获2008年安徽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甲组男子单打第一名、安徽省“棋协杯”棋类比赛中包揽了团体赛青年组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三项团体冠军的佳绩。

我校坚持课改的四年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获益最大的是学生,变化最大的是教师,发展最快的是学校。

四年前,很多人担心新课改会影响我们的高考成绩。如今,连续两年课改与高考双丰收使我们坦然面对学生和家长。不仅如此,在学校由走读制变为寄宿制、由40个班的规模变120个班的规模、由130名教师变为409名教师、70%的中老年教师结构变70%的青年教师结构的形势之下,学校实现了从重点中学向示范高中的 转变,实现了在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