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教育> 环境教育> 关于印发《安徽省生态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安徽省生态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4-10-09 浏览量:8700

各市教育局:

《安徽省生态教育发展规划》已经安徽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市生态教育发展规划,并认真实施.

                        二〇〇五年五月十日

安徽省生态教育发展规划

我省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相当突出,全省生态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省政府生态省建设工作的有关要求,根据安徽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部署,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态教育.为此,特制定以下发展规划.

一、环境教育发展形势与我省生态教育现状分析

(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20 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得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国家或地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为此, 1992 年6 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正式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21 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重建教育,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基础教育是环境与发展教育的支柱……对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大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和态度、技能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它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教育发展方向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发展教育的战略选择,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教育的新模式.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里,环境教育正在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使环境教育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使整个教育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以推动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21 世纪,一些国家如英国、新西兰等开始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取代环境教育,并竭力拓展环境教育的社会维度,以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引导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二)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

1、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上的问题,致使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大气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形势严峻,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目前,我们是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就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以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明确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改变对环境的不可持续行为和生活方式.1996 年,我国正式提出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

2、我国环境教育形势.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环境教育已在我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为此正在进行中的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将为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三)生态省建设与我省的环境教育

我省已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生态省,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我省主动融入国际潮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消费观念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并为后代人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根本之举.但是,我省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制约因素很多,如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不断下降趋势;矿产资源、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低;资源型经济总量的扩大与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未来气候变化将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仍较严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投入不足,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教育.

近十年来,我省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01)和《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结合我省实际,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列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至2000年我省在小学开设了人口与环境地方课程.2001年以来,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及时提出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将环保问题和环境教育的有关内容编入我省小学思想品德等教材之中.组织中小学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要求,从2003年秋季起,开展环境专题教育,并在课改地区全面开设环境教育专题综合课程.在高中阶段,提倡将环保问题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屯溪一中学生的黄山机场周边鸟类问题的研究、合肥一中学生洗衣粉污染对鲥鱼生长的影响等一大批研究性学习成果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青少年科技创新等大赛中获奖.

在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方面,我省加快了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培养.到2004年底,在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7所学校设立了生态学、环境工程等15个有关生态方面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在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师大等19个学校设立了生物科学、环境工程等50个有关生态方面的本科专业学科,每年毕业生约1000余人;在安徽农业大学、黄山学院等17所高校设立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等专科类专业23个,每年毕业生约1000余人;在5所中专学校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专业,现有专业教师50人左右,每年中专类毕业生约50人左右,基本满足了生态省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了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有效机制,省教育厅一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管理,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提出规范化要求.二是将环境教育纳入示范性中小学创建和评估内容,设置一定的分值,进行考评,引导学校加强环境育人.三是将环境管理和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和评估的重要方面,深入学校检查环境教育工作.四是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指导各地开展环境教育.五是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目前已经命名省级绿色学校61所,市县级绿色学校660所.其中蚌埠二中等8所中小学被推荐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受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的表彰.六是开展江淮环保小卫士活动、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安徽环境知识普及活动等,全省数百万中小学生参与活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省开展环境教育的经验和成绩为开展生态省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存在问题

由于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投入长期不足,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长期负债运转,一些农村学校甚至停水、停电,无钱订阅资料和报纸,在生态教育方面,与先进省份相比,有一定差距.存在的重要问题有:

1、认识问题.对待环境教育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是环境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为确保各科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质量的提高,无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课时分配和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环境教育内容,不在本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些学校平时对环境教育工作视而不见,到向上级汇报环境教育工作时,则罗列一些教材中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来应付,导致环境教育名存实亡.

2、教材问题.我省小学原有环境教育教材,现在取消了,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依靠教学渗透,因为缺少环保知识方面的参考资料,教师往往无所适从,甚至是牵强附会.

3、师资问题.师资是环境教育成败的重要方面.环境教育主要依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思品等教师担任,各校都没有专门的教师,他们一般都缺少系统的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教学渗透的内容往往浅显、散乱.由于环境教育会冲击本学科的正常教学,职称评定、课时、奖金都以本学科教学成绩为依据,而不考核环境教育渗透的情况,因此教师渗透环境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4、应试教育问题.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违背上级政策和课程计划要求,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考试课程,至于环境教育等非考试课程和专题教育,则普遍受到了忽视,学生不了解环境常识,环境意识较差,环境素质亟待提高,在生态价值、生态伦理、生态道德观等方面都暴露出许多问题.

5、生态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人才一方面短缺,另一方面又就业不足.目前,全省还没有一所高校设立生态教育专业,开展生态教育明显缺少师资,同时我省一些生态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人才外流,也影响生态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6、社会公众生态教育开展的面较小,远没有形成全社会重视生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指导思想和目的

开展生态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循生态教育的内在规律,从青少年、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强化生态道德、环境伦理教育,努力把青少年、儿童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开展生态教育的目的是: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生态安徽服务,为加快发展、富民强省服务.

三、工作目标与步骤

1、开展生态省建设普及教育活动.到2007年,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态省建设普及教育活动,使学生基本了解生态省建设的基本知识.中小学开展生态专题教育的比例, 2007年达到70%,2010年达到85%,2020年达到95%以上.高等学校主要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专题教育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幼儿园通过综合活动开展生态教育活动.

2、开设生态教育课程,开发课程资料.组织中小学根据教育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大纲》要求,全面开设环境教育专题综合课程,将生态教育作为地方或校本课程.生态教育开课率达到50%.2010年开课率达到70%,2010年达到85%,2020年达到95%以上.幼儿园必须将生态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职业学校结合相关专业课程,开展生态教育.

3、创建一批绿色学校和幼儿园.计划2005年省级绿色学校达到80所左右,2007年达到120所,2010年达到200所左右,并积极推动市、县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4、培养一批生态教育师资.根据生态省建设人才现状,在全省高校中合理布局生态环境教育、生态工程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专业,调整生态环境高等教育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与层次,以适应生态省建设的需求.开展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专业的自学考试,加快人才培养.到2005年,中小学生态省教育师资培训率达到50%,2007年达到80%以上.

5、建设一批环境教育基地.2005年,40%的市建成环境教育基地;2007年,80%的市建成环境教育基地;2010年,所有市和30%的县(市)有环境教育基地;2020年,50%以上的县有环境教育基地.

四、生态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

幼儿园教育:结合语言、常识等教育活动,设置生态教育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游戏等形式,向幼儿进行环境保护、卫生习惯、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幼儿热爱生命,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小学教育(1-3年级):了解政府为建设生态省所作的工作和大的建设项目.感知身边环境的特点及变化.表达自己对身边环境的感受.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间,需要自然资源和能源.感知日常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并实践小学生在环保方面的行为规范.

小学教育(4-6年级):了解建设生态省的意义和主要措施.调查和了解社区和地方环境的基本特点.知道本地区环境主要问题的表现,能初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社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知道什么样的环境是好的环境,以及建设良好环境的途径和方法.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判断对环境友好的和不友好的行为.

初中教育:知道建设生态省的基本要求和大的建设项目,宣传生态省建设的有关政策.了解和探究当前主要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后果.结合地方实际,理解不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了解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在解决地方环境问题方面的重要举措.反思日常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倡导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的宣传和其他活动.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知道人们对环境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对其环境态度和行为有所影响,思考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正确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了解环境法律的出现的背景和过程,结合实例,思考政策、法律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知道个人有责任通过一些公众参与活动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贡献,如向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地方环境规划和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等.

大学教育:积极参加生态安徽建设,认真思考生态安徽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开展研究,为生态安徽建设献计献策.

社会公众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参与面向社会公众的环境宣传、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利用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向社会宣传生态知识;可通过学生,利用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生态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共同为生态省建设做贡献.

五、重点项目与示范基地建设

(一)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与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国安徽省的实验项目(近期项目)2004至2006年,省教育厅正式参加中国和瑞典合作的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与课程资源开发----在中国安徽省的实验项目,以中瑞环境教育项目为龙头,引进国外环境理念和资金,推进我省生态教育工作.该项目由瑞典国际开发署、华东师范大学和安徽省教育厅共同承担,拟投入100万元.旨在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探索生态省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中小学环境教育教材,通过对教师和政府官员的培训,提高我省环境教育的整体水平,强化师生环境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学生对周边的社区环境进行研究与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打破学科的界限,引导学生对身边的问题从社会、经济、自然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使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更在能力和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该项目第一阶段的实施时间为三年,计划初步进行以下活动内容:(1)借鉴瑞典经验,根据我省实际,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参与,组织规划安徽环境教育的系列活动课程.(2)选择部分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课程的试验,待项目取得经验后再向全省推广.(3)邀请瑞典和华东师范大学等环境教育专家培训我省试点中小学的任课教师,召开安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教育研讨会.(4)组织部分参加试点教学工作的中小学的教师赴瑞典学习考察.(5)开展用我们的双手拯救地球为主题的环境知识竞赛,举办安徽省中小学生绿色联谊夏令营.(6)开展Internet网上环境教育研究,探索远程环境教育.

(二)生态省建设普及教育项目(近期、中期项目).编印生态省建设教育读本,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态省建设普及教育活动,使学生基本了解生态省建设的基本知识,拟投入资金1000万元;组织生态教育活动,如大、中、小学生生态夏令营、冬令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宣传活动,环保小卫示活动和青年环保志愿者活动等,拟投入1500万元,以上两项到2020年累计约需投入2500万元.

(三)绿色学校创建项目.拟每年学校创建投入400万元,到2020年累计投入7000万元.

(四)生态教育师资培训项目.拟每年投入25万元,到2020年,累计投入400万元.

(五)生态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近期在大、中、小学各设立1-2个生态教育基地.中、远期在市、县逐步建立生态教育基地.拟各级每年投入300万元,到2020年累计投入5000万元.

(六)安徽生态学院和生态环境专业建设项目(中期项目).在全省高校中合理布局生态环境教育学科、专业,开展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专业的自学考试,筹建安徽生态学院,加强生态环境科研立项和开发应用.到2020年累计约需投入5000万元.

以上六项重点项目总计约需各级政府、学校等方面投入2亿元.

六、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对生态教育的认识.我厅将根据生态省建设要求,把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的生态教育意识作为关键来抓,重点增强师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利用安徽教育网、《安徽教育》杂志、中小学生读物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氛围,把弘扬和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生态省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宣传生态省的基本知识.通过专题课程、图片展览、演讲、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重视环境,认识环境,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辩证关系;引导青少年在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关心生态省建设的责任感.

(二)加快生态教育课程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环境和生态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将生态教育纳入到教育内容中去,开发生态教育课程.我省已经将环境教育的内容编进思想品德、地理、生物、科学等学科教材之中.下一步,中小学还将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中重点安排环境教育的内容,并通过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引导中小学生热爱自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让所有师生都关心学校环境,关心周围世界,关心我省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和职业学校将逐步将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规划纲要内容补充到相关专业、相关课程中去.

改革教育和评价方式,提高生态教育效果.一是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现象及各种层次的环境问题展开调研,思考各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二是从可以解决的问题入手,以教室、学校、家庭和当地社区的现实环境问题作为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改善环境的行动.三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环境态度、技能和行为,以及参与环境教育学习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成效.四是结合落实《中小学环境教育纲要》的实施,将生态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中考范围,在中考命题时,结合课程标准和生态省建设要求,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或我省的环境问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教育活动.组织活动是开展生态教育的有效的形式,通过在全省青少年、儿童中开展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安徽环境科学知识普及活动、开展环保知识专题教育、进行环保小论文评选、研究性学习、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逐步将生态教育引向深入.采取有效形式,因地制宜,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生态宣传活动.

(四)层层推动,加快绿色学校创建工作.2001年以来,我厅和省环保局共同在全省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学校.绿色学校建设活动更新了学校办学理念,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把我省学校环境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我厅继续在全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争取在中小学形成一批新的绿色学校.

(五)加强领导,为学校开展生态教育提供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生态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活动的领导.一是做好组织保障.成立生态教育领导小组,安排专兼职人员,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二是做好物质保障.要加大投入,为学校开展生态教育建设必要的基地,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和软件、书籍等,确保生态教育的必要经费.积极为中小学配备生态省教育类图书,到2007年,农村完小有3种以上生态教育类图书、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有10种以上生态教育类图书、高中和职业学校、中专学校有20种以上生态教育类图书的学校分别达到80%.三是做好师资保障.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新的五年规划要求,联合环保部门,开展中小学生态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生态教育的能力.广大教师要在生态教育活动中身体力行,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予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

(六)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环境研究.从2005年开始,省教育厅将在科研项目的立项上,对有关环境方面的项目给予适当倾斜,为有关部门加强生态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