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您的位置: 教师研修> 学科研修> 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与彬彬君子 ——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回归

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与彬彬君子 ——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回归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尹洪振 发表时间:2018-08-28 浏览量:6033

何谓文明时代的野蛮人?美育意义上的野蛮人并不是指低级社会中的无教养的粗野之人,而是特指文明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一些人。

由于审美教育的缺失,唯功利的教育往往割裂理性与感性的生命联系,导致受教育者尽管身处文明社会,心灵却仍蒙蔽于陈陈相因的偏激习性,置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于野且蛮的可悲境地。这种偏激习性表现为两种不可调和的极端:一方面是以感性、个性、特性、独创性为标榜的感性的极端力量,形成文明社会里排斥理性、共性、体制和规范的以感性为旗号的极端力量,此种极端偏颇的狭隘的精神力量最终可能形成现代文明背景中的“感性紧张”。另一方面,以理性、共性、体制和规范为名号的极端力量,则以感性、个性、特性、独创性为对手,最终可能造成现代社会偏执于体制和统一规划的极端的“形式紧张”。从美育价值看来,两种各不相让的“紧张”态度势必造就出现代社会的野蛮人——“感性紧张”者是野人,“形式紧张”者是蛮人,合则可称之为现代文明里的野蛮人。

这两种仅追求分化而不接受融合的“紧张”反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然会流露出野蛮人的习性。野人习性或许会以天才不可复制为由,拒绝跟大众进行有效的交流。这种极其偏颇的意识具体表现为在高中语文课的教学中漠视对文本的词汇、结构的细致分解、分析和分享,该意识认为天才的文本是不可认识的。蛮人习性却与之相反,讲究过度分析文本结构,并以理性的一般规范批判文本的个性独唱。

比如,依照人的视觉和空间关系的常理批判《将进酒》,必然会怀疑人的视觉是否能同时看到黄河的起始和归宿,照此推理,从空间角度看,人不可能同时看到黄河之水的奔流和大海的汹涌恣肆;从时间角度看,人也不能在同一天看见人的黑发与白发之间的变化。从时空常理看,《将进酒》是不合逻辑的。再如,《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清香比作歌声,疑似混淆了事物的不同类属。气体与声音属于不同性质的事物,归属于不同类别,并各有不同特性。将不同事物作比,也是很难合乎常理的。事实上,对以上两篇作品的这种所谓批判认识是典型的野蛮人思维,导致此种结果的原因正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美育价值的失落。

德国文学家、哲学家席勒曾这样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自然创造出美的地方,人们也就产生了对美的要求;心灵中引起的理想,就会在得到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就在那自然被提高到人类的美的地方,自然也创造着更加高尚的性格。在人有比较美的性格的地方,他更加感觉灵敏,更加善于接受知识,更加充满崇高精神。”

和谐地溶解、稀释“感性”与“形式”紧张,将两者的对立转化为一种对话,这就是美育的效果。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文质彬彬”的古典理想正是现代社会克服野蛮人思维的恰当方法。《论语·雍也》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质”胜过“文”就会显得粗野,缺乏教养,算不得君子;反过来,如果“文”胜过“质”,则显得繁缛虚浮,也不符合君子的要求,只有“文质相符”才是真正的君子。从此,“文质彬彬”就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标准,在做人方面要求内在品质与言谈举止相符合,既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又有优雅的外表;在诗文创作方面要求既有充实恰当的内容,又有华丽精美的形式。文与质之间的平衡关系,正适合于消解高中语文教学中或偏执于常理或偏执于感性需求的状况。

从这种“文质彬彬”的古典理想再回头看《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它不仅仅是可接受的,而且是典型的天才创造。因为这种创造超越了常理的羁绊,同时又合乎常人常理。海河之宏阔正在于超越任何大小对比,朝暮之永恒在于人情中的悲悯所具有的超越价值。无论用多么奇特的语言和夸张的时空对比,宏阔的心怀、悲悯的情志都是人之常情、常态。此种特殊表达是人人可接受、人人又可享有的大众情怀,同时又扬弃了对怪异的偏执或对教条的固守。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将清香比作歌声,从单纯的教条说,香气与声音分属于不同的事物,看似无可比性和逻辑关系。然而,正是因为文章打破了气与声之间的隔阂,造成语言的奇特变化,这种特殊用法同样在人的审美感受的范围内。这也具体清晰地表明了文学作品奇特的表达效果与人心趣向审美感受的普遍需求完全吻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作能力。”可见,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艺,更在于强调美育的意义,从美育角度促进高中学生的人格全面、健康发展。高中语文教学的责任之一便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文明社会里的野蛮思维转换为彬彬君子之风。对高中学生而言,是被动沦落成为文明社会的野蛮人,还是努力做文明社会里的彬彬君子,是一个亟待更多关注的美育问题——一个除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反思、总结,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思考、探究之外——值得整个教育系统各方面人士密切关注的美育问题。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