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

您的位置: 教师研修> 学科研修> 绘本教学策略:读→编→讲→演——以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为例

绘本教学策略:读→编→讲→演——以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为例

来源: 北京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园长李晓静 发表时间:2017-03-26 浏览量:4705

 

图文并茂的童书(绘本)把幼儿带入童话世界,丰富幼儿的想象,开拓幼儿的视野。以童书(绘本)为中介的绘本阅读活动有助于萌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幼儿经验,促进语言、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但是,不同的童书(绘本),图文之间的关系不同。幼儿教师要认真研究童书(绘本),根据图文特点,引导和指导幼儿的绘本阅读活动。

幼儿园的绘本教学活动不是小学语文课,也不是教师独白式的照图讲述,应当是教师支持和引导下的幼儿绘本阅读过程。幼儿绘本阅读应当包括感知、理解、想象、表达表现等心理活动。读图、讲述、表征(包括故事表演、绘画等)应当成为幼儿绘本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理解、表达(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

【绘本分析】

《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犹太民间绘本故事书。这本书色彩和谐、温馨,图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场景描绘细腻。该绘本独特之处是作者在画面的底端描绘了老鼠一家,使本书同时包含了两条故事线索。绘本故事采用重复而富有节奏感的文字来表述,内容富有规律性,易于幼儿理解。通过蓝色毯子的不断变化,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揭示了物品变化和利用的规律,有助于幼儿感知人类智慧,养成节俭、乐观的优秀品质。

【幼儿自主阅读水平分析】

教师在图书区投放了《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故事书,并进行观察,发现:

1. 幼儿会略过封面,直接从图书的第一页开始阅读,说明幼儿还没有建立阅读封面的习惯,不清楚封面的含义。

2. 大部分幼儿笼统地看了画面的主要人物,会忽略画面中的细节,说明幼儿读图、观察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 大部分幼儿能发现画面中的两条故事线索,并持续关注两条线索的进展情况,说明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广度和坚持性。

4. 有幼儿来回翻看绘本画面,说明幼儿已经开始将画面中的内容和人物联系起来,并试图找出因果关系。

5. 在回顾环节的讲述中,大部分幼儿愿意讲故事,但讲述缺乏连续性,说明幼儿对故事的感知还不够充分。

【教学策略】

鉴于幼儿自主阅读的情况,教师决定介入,带领幼儿一起精读故事书,帮助幼儿充分感知和掌握阅读一本故事书的基本方法,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讲述能力和创编故事的能力。我们采取的教学策略是:通过读、编、讲、演四个阶段,引导幼儿从感知文本到学会呈现故事。

第一阶段:精读故事

精读故事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这种形式有利于师幼互动,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将图书制作成PPT,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每一幅图画,包括封面和封底。教师会提问:画面里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没有对画面进行描述,也没有文字讲解,幼儿开始描述的比较笼统、简单,但随着教师的引导,幼儿开始关注细节,并积极发表想法。

1. 通过人物特征、动作、表情,感知人物的情感。

在观察中,幼儿说:妈妈的肚子是鼓起来的,小宝宝快出生了。”“这里的人很幸福,每个人都很开心。

文字中没有说妈妈怀孕的事情,但是幼儿捕捉到了画面中的这一信息。更可贵的是,幼儿还关注到背景中的其他人物,从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中,得出了这里的人很幸福的结论,这恰恰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2. 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赋予故事的人物。

在看到这幅画面时,幼儿说:妹妹拿玩具给约瑟,是想安慰哥哥,告诉他别难过。

文字中并没有描述小女孩是谁,但是幼儿结合之前妈妈怀孕、小宝宝出生等故事情节,判断这是约瑟的妹妹,然后根据自己曾经有过的用玩具安抚同伴、同情他人等情感体验,赋予到故事的人物角色中。

3. 推理和想象人物关系和空间关系,建立整体信息。

幼儿说:约瑟的家住在一个三层的楼房里,爸爸、妈妈还有刚出生的小宝宝住在二层,爷爷奶奶和约瑟住在一层,小老鼠一家住在地下一层。

约瑟家的布越来越少了,小老鼠一家的布越来越多了!

随着观察的深入,幼儿开始将人物、空间关联起来思考,并试图寻找因果关系。幼儿的语言描述也逐步从零散的、片段的向连续的、有逻辑性的方面发展,并努力通过画面建立完整的信息。

4. 幼儿对故事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

幼儿看着最后一页说:约瑟把自己的事情写成了一个故事,他想告诉别人自己的事情。”“后面的人看了有的惊讶、有的高兴,还有的很好奇!

从幼儿的语言描述中我们发现,幼儿已经理解了故事的概念。故事就是把自己的事情讲给别人听,自己也可以成为写故事的人。幼儿还从图画中理解了写故事的人和看故事的人的关系,写故事的人把自己的事情写下来,看故事的人看了有不同的感受。

第二阶段:创编故事

精读故事的时候,幼儿已经可以根据画面的内容展开想象,并对自己的想象加以描述。为了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编故事的基本方法,教师提供了以下的支持策略:

1. 提炼方法,记录学习过程。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我们是怎样读这本书的?封面能告诉我们什么?读图有哪些好方法?幼儿有了之前精读图书的经历,你一言我一语地积极回应:要先读封面要按顺序读要仔细观察画面封面可以告诉我们讲的是谁的故事要观察人的表情要想一想他们在想什么”……幼儿在讨论中,已经回应了教师的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了下来,并呈现在主题墙上。这样不仅记录了幼儿的学习过程,也对幼儿的零散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2. 分析人物外形、性格。

我们发现,在一本故事书中,幼儿最感兴趣的是人物和他们经历的事件。因此,教师和幼儿一起围绕每一个人物的外形、性格展开讨论,以帮助幼儿充分感知人物,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譬如,在讨论妈妈的性格特点时,幼儿说:妈妈很爱说话”“妈妈爱生气。教师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幼儿马上找出一张妈妈张着嘴、样子很着急的图画说:约瑟把水弄洒了,妈妈一定在说约瑟,你太调皮了,再这样,我生气了!’”许多幼儿跟着一起把有妈妈的图画都找出来。这说明,幼儿已经开始学习从图画中捕捉人物表情、动作所传递的信息,进而想象人物的内心和情绪。

3. 鼓励幼儿把自己编的故事画下来。

教师和幼儿讨论:怎么能记住我们编的故事呢?有幼儿说:可以画下来

接着,幼儿还画了老鼠一家的故事,内容涉及吃饭、睡觉、玩游戏、上课……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非常相似。由此发现,幼儿创编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老鼠一家的故事就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缩影。

4. 制作一本自己的故事书。

教师与幼儿讨论:怎么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故事呢?幼儿说:把我们的故事做成一本书把我们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把我们的故事演给别人看!

大家讨论后,决定先把自己的故事制作成一本书,几名幼儿协商并做了分工:一名幼儿负责制作封面;三名幼儿负责把小朋友画的画排序编号;一名幼儿在教师的协助下,把小朋友说的话打印出来,然后粘贴在画的下面;两名幼儿负责用订书机装订。在大家的努力下,幼儿的故事书制作完成了,他们还给故事书起了名字《老鼠搬新家》。

5. 分析比较自己的故事和作者的故事。

幼儿将自制的故事书投放到图书区后,教师问幼儿:我们自己制作的故事书与作者的故事书哪里相同?幼儿比较后说,都有时间都有地点还有人物还有要做的事情。幼儿自己总结出了编故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教师继续问幼儿,哪里有不同呢?幼儿说,故事的地点不一样页码不一样作者不一样故事里的事情也不一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幼儿理解了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编故事的人。

第三阶段:讲述故事

有了自己的故事书,幼儿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讲故事。

1. 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师以家庭小任务的方式,请幼儿回家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家长做记录。第二天,教师利用家长带来的文字记录和讲故事的录音,与幼儿一起分享。讲故事活动初期,有部分幼儿因为缺乏胆量与自信,不愿意当众讲。回家给爸爸妈妈讲,幼儿会比较放松,有利于在讲述中逐步建立自信。教师通过家长的反馈,也能够了解每一个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水平。

2. 故事接龙。

故事接龙游戏由一名幼儿讲故事的开头,接着讲的幼儿可以讲自己编的故事也可以讲作者的故事,接不下去的幼儿可以选择求助同伴。接龙游戏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讲述能力,还能让幼儿理解续编故事的意义,故事的内容和结局可以由编故事的人掌控。

3. 小喇叭广播站。

一名幼儿去小喇叭广播站讲故事后,其他幼儿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语气都一样,听不出来是谁在说话应该带感情讲。教师问:怎么讲会带感情呢?幼儿说:声音要大一些。另一名幼儿立刻反驳:声音大不代表感情。教师继续问:那你觉得怎样才是感情呢?幼儿说,声音应该有高有低,每个人说话的音调都不一样让别人能听出来是谁说的

幼儿通过互相评议,知道了讲故事的时候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要按照顺序讲,声音还要有变化,带感情。这一互动的过程,有助于幼儿从一般性讲述向生动性讲述过渡。

第四阶段:表演故事

通过读故事、编故事、讲故事,幼儿对故事已经有了充分感知,非常希望通过表演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1. 在角色与分工中体验合作学习。

表演活动之前,教师与幼儿讨论有关完成表演活动的所有环节,让幼儿逐渐对所涉及的角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譬如,当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导演这个角色时,教师问:导演都有哪些职责?幼儿说:如果有小朋友忘了词,可以提醒导演要领着大家一起讨论导演就是要告诉演员怎么演。通过讨论,幼儿清楚了演员、导演、道具师、音响师以及其他角色的职责和任务,然后选择了自己想要承担的任务。选择同样任务的幼儿组成小组,一起讨论。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将表演活动中所有的工作统一起来思考,引导幼儿发现这些工作之间的联系,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2. 在创编动作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发现,幼儿在创编动作时会围绕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和评议,幼儿完全能将想要表达的人物表现出来,教师没有必要教动作。教只能限制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其结果只能是幼儿机械地执行教师的表演指令,而非自己创编的结果。

譬如,在创编爷爷为约瑟缝制毯子的动作时,笑笑对扮演爷爷的海宝说:爷爷手里要有针啊,不然怎么知道他在缝毯子呢?月月说:拿一个针太小了看不到啊?蒙蒙马上到表演区放乐器的架子上找到了一个木质鼓槌,说:用这个当针,这样大家就都能看到了。旭旭说:美工区有毛线,剪下一段系上就更像了。萱萱说:不能只往一边缝,要缝进缝出。海宝说:爷爷要一直缝吗?旭旭说:爷爷要边笑边缝。教师追问:为什么要笑?月月说:因为他有了一个孙子,很高兴啊。教师问:你们会怎样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呢?佳依说:我会跳舞!笑笑不同意说:爷爷在缝毯子时怎么能跳舞呢?月月说:我高兴时还会唱歌。海宝说:咱们就让爷爷边唱边缝吧。于是,扮演爷爷的海宝拿着棒槌做的一边唱歌一边把手臂抬得很高地缝进缝出,在一旁的小朋友也都跟着一起哼唱了起来……

3. 在制作道具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制作道具也是幼儿与材料、同伴互动的过程,是艺术、设计、表征、想象的综合活动。幼儿在探索道具功能、制作办法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成为幼儿建构新经验的契机。

譬如,道具组在给约瑟制作完大衣后,按照计划还要再制作一件单独的背心,可是发现在场上换很麻烦。妍妍说:我们把袖子拿下来,不就是背心了吗?于是,大家开始研究怎么做才能使袖子摘下来再装上去。一名幼儿回家问了父母,第二天拿来了魔术贴。幼儿请教师帮忙把魔术贴缝在袖子和肩膀的连接处。解决了这个问题,道具组的幼儿非常兴奋。

4. 在演出活动中呈现学习的经历。

每一次演出后,教师都会和幼儿一起回顾,说一说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给幼儿提供一个自我提炼学习经验和总结发现问题的机会。

譬如,第一次演出后,扮演婴儿约瑟的笑笑不想演了,理由是一句台词都没有,没意思。一名幼儿说,你演的是婴儿,当然不能说话了,其他幼儿也不同意婴儿说话。这时,另一名幼儿说:可以放一个布娃娃演婴儿,笑笑演长大的约瑟不就可以了吗?大家听了都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婴儿时期的约瑟就由布娃娃代替。

演出对于幼儿来说,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又是教育的过程。幼儿希望通过演出将自己的创作展示给观众,从中体验表演的乐趣。演出之前,所有演职人员都需要在一起讨论演出计划,确定在什么地方演出,演给谁看,演出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观众座位如何排列、如何进行宣传、如何制作演出门票等,准备的过程更像一种学科综合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领域,这种学科的综合不是人为的拼凑,完全是幼儿表演活动的需要,自然而自发形成的。

【教师反思】

《爷爷一定有办法》绘本阅读活动进行了一个月,幼儿在阅读中与作者的视界融合,展现了一个从文本到呈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阅读有关的心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为幼儿今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童书的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教师指导策略也不同,呈现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好童书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启蒙工具,好童书不是教科书,不是识字书,更不是问题大全。一本好童书,一个好老师,可以让阅读成为幼儿的一种享受,成为幼儿快乐的源泉!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