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一点“正确处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强调了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即德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中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和编者心血的结晶,都是渗透着作者和编者的情感,是最好的德育教材。
关键词:品读文本 语言赏析 综合实践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同时,提升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教学的渗透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反复地品读文本,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例如:学习莫顿.亨特先生的记述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让学生先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趴在悬崖上胆怯的心情,然后再听名师朗读,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老师之所以读得这么好,是因为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于是再让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人物的语气,停顿及文章的主旨。当学生反复读到景色描写的那段时,杰里找来了爸爸,爸爸用鼓励安慰的语气说“要吃晚饭了!”声音明显地放缓,让学生体会小莫顿.亨特被捆在悬崖上,又饥又饿又无助的心情。爸爸却用理解之心鼓励作者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战胜了自我。让学生在精读中明白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中,引导学生感悟出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态度。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得到了面对困难如何战胜挫折的方法,懂得了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风雨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
第二: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借助拓展延伸实施德育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除了结合课本外,还必须在拓展延伸中深入挖掘。“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由此促进学生的德育教学。
在教学诸葛亮先生写的《诫子书》,我进行了拓展延伸,第一道题: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成才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针对这个问题我就先指导学生对课文边读边思考: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什么?他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结合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和时代背景,对学生进行理解文本。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较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分别围绕这个论点运用正反论证法从静与学,才与志,才与学三方面加以论述,进而提出了希望儿子能够成为君子,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成为国家所需的人才。
有古至今,想到了当今社会,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进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当今社会成才所必须额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使学生领悟到成才的标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将来成为对祖国、国家有用之人。
第三: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优美的语言进行赏析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快速默读,结合文章的重要句子品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植树的牧羊人》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突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思想?
从这篇课文整体看它的内容比较简单:讲了一个牧羊人把一个不毛之地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毅力变成绿洲的故事。这篇课文结构严密,语言朴实,感情色彩鲜明,主旨明了,我在教学时,主要启发学生结合文本,深入领会牧羊人身上所散发的高贵品质。使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第四: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实现德育的教学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语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义务版语文大纲中指出综合性实践活动要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针对当今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我在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紧密联系课本和社会,家庭与社会,培养学生们健康地理想、情感、意志和性格,以此来实现德育教学。
如在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朋自远方来”时,先让学生说说朋友在生活中的作用,交友的原则,以及古代交友的典故。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分组讨论,积极展示预习成果,讨论结果,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朋友之间的小矛盾,实现德育的教学功能。
在综合性实践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的教学时,首先我让学生说说最近都读了什么样的书?等学生说出了一些书名之后,让学生互评哪些是经典好书?给学生提出要求,读书之时,一定要选择一些好书,好书要反复品读。其次采取多种的读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最后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思想性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进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总之,思想教育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渗透着德育的教育,我将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人,国家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