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动态详情

初中英语教学的基本课型与教学模式

 

一、教学流程

听说课以听说为主,读写结合,重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若干段听力素材和一段对话素材,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这些素材深入研究和挖掘,灵活运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流程图

  

二、环节解读

课前预习

(一)预习词汇   布置学生预习词汇,能够根据音标读出并了解汉语意思即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词汇的习惯。单词学生能做到课前读译即可,更高的要求需要视学生水平而定。预习内容不要过多、过难;有布置,一定有检查。

(二)课前朗读   朗读本课新单词、短语等,同时巩固预习效果。建议注重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并持之以恒。

(三)每日播报   建议每节课前安排一名学生准备2分钟左右的展示内容,可以独自也可与他人合作,以讲、演、唱等形式,轮流进行,人人参与。每日播报贵在坚持,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树立学生信心。

课上探究

(一)新课导入   

1.检查词汇预习:有布置有检查,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对词汇的预习情况,可以采取学生结对、小组互查等形式;

2.展示新句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本课的新句型;

3.专项练习:结合本课新单词对新句型进行专项练习,并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扫清障碍。可采取学生个人、结对、小组合作等形式,以机械性操练为主,遵循单句、问答、对话,低起点、多层次,由易到难的原则。对新句型的专项练习,要充分利用本课新词汇,让学生理解词的意义和用法。本部分如果不需要成为独立部分,可以与三、3.的读后学部分结合起来。

(二)听力训练  

   教师先简要介绍听力素材的相关信息,如:人物、背景等。

1.多层听:根据听力素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深入挖掘素材,活用素材,设计由易到难,多层次的听力练习,使学生得到扎实有效的听力训练;

听力练习除了常用的判断、选择、连线等尽量设计有听后写的形式。本环节需要根据听力素材的难易度和学生水平进行合理设计和运用。

2.听后说:根据听力素材的内容和相关信息,结合本课的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的训练,可采取造句、对话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掌握并为对话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根据听力素材设计,可以没有。

(三)对话处理   

1.读前听:根据对话素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深入挖掘素材,活用素材,设计由易到难,多层次的听力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能得到相应的听力训练;本环节要求同上。如果本对话确实难度较大,作为听力素材有困难,可以跳过。

2.听后读(阅读):学生默读对话,进一步理解对话内容。可以根据对话素材设计多层次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素材信息;本环节类似于阅读理解,需要根据素材的难易度和学生水平进行合理设计和运用。

3.读后学:学习和突破对话中的知识点等,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使学生会造句并能灵活运用所学新知识;掌握知识点必须要辅以充分的练习。

4.学后读(朗读):学生跟读对话、结对或分角色朗读对话,为说的开展打好基础。

5.读后说:根据对话内容和所学新知识,设计低起点、多层次的说的训练项目,遵循短句-长句-短对话-长对话的循序渐进原则,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结对练习或小组合作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对话素材进行部分替换等练习,逐步减少对课本现成材料的依赖,以机械性操练和半机械性操练为主。

(四)学以致用

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组织自己的对话或独白,可以结对、小组合作等形式;

2. 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2.设计书面练习,综合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检测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说明:以上各环节是一般情况下听说课的基本流程,具体到某一节课,教师需要根据素材的难易度和学生实际水平灵活把握,不要僵化执行,以免影响课堂实效。

课后延伸

(一)复习巩固    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掌握新词汇、语法知识等并辅以巩固练习。

(二)分层作业   作业内容可以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学生也可以分层次布置内容不同的作业。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为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起作用。

(三)预习任务   预习相关词汇、语法等知识,或查阅相关人物、事件等的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