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动态详情

吕亭初中乡村首席教师语文学科培训的再培训工作

观念转变角色,角色决定行为

桐城市吕亭初中    

2020920

为期五天的安徽省乡村首席教师中学语文研修在芜湖安徽师大举办,我参加培训并顺利结业,返回校园,回到教学岗位,但安徽师大文学院十余位教授、专家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振聋发聩、余音绕梁。在培训中,我的内心受到冲击,眼界得到扩展,理念受到启迪。

此次培训,专家的讲座,既能从教育取向上高屋建瓯,又能结合教学实例示范引导;既能从教学理念上深度解读,又能从教学策略上循循诱导。我收获很大,很多。接触到的许多新概念、新理念,让我在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感到焦虑不安,因为农村语文教育和时代要求差距很大。反思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观念,反省自己墨守成规的教学实践,深刻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改变观念,转变角色,将学到的知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在教、学、研三个领域促进语文专业发展,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乡村语文教学上作出持之以恒的探索和牢记使命的历练。

此次培训,最突出的收获是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接触点拨教学法,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单一模式化。

芜湖一中程丽华老师给我们讲授的是《语文点拨教学法的创建、传承和发展》,全面系统地介绍点拨教学法。

语文点拨教学法从宏观上说,是一种教学思想;从微观上看,是一种教学方法。其内涵有两个:“点”,点要害,抓重点;“拨”,拨疑难,排障碍。其要义包括五个:依刚据本,因材施教;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其要害,拨其障碍;画龙点睛,举一反三;提高效率,发展能力。点拨教学法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三个转变,教师讲堂到学生学堂的转变;僵化程式到灵活点拨的转变;只重教会到注重学会的转变。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还是常见的模式,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讲解课文,分析语言、归纳答题方法,缺少对学生的研究,对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学习,我渐渐感到我们的教学需要“改进”。主要的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改进语文教学理念,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依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要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前提。第二是改变语文学习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学习观是“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要从重视教师的“教”到重视学生的“学”的转变,从重视学生知识点的“学会”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会学”转变。教师的职责在于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的本质在于引导。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学,教师的身份就是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形成学习的“共同体”。要明确自己不是一个教语文的教师,而是一个教学生学语文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帮扶者、促进者和鼓励者。第三是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意义上认为,教师的课,上的课时越多越好,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种观念不说是错误的,最起码是不够现代的。因为所学的知识,不仅需要学生吞下去,更要让学生消化掉,吸收掉,这样才能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升整体素质。因此,对我们教师来说,要吃透两头,摸清学习的障碍;认清方向,选准教学突破口;找准时机引导学生,适时给予点拨;通过学习结果的反馈,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理解消化;做好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语文课堂是“手、眼、心俱到;读、说、听、写俱做”,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锻炼,一种全方位的考量,一种教学艺术的挑战,最终也会成就自己的教学思想。

二、接触语文教育取向概念,让我明确语文的教学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教育的取向,作为语文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担负起语文教育的使命,传承民族基础文化,深植文化基因;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做到文质彬彬,明理,通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以文化人的神圣使命。

夏家顺教授的讲座《立德树人任务下中学语文的教育取向》,中肯地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介绍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加涅任务分析理论、三维目标、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理论知识,详实地讲解了语文教育取向的构成要件。语文的教育取向从知识发端,以知识为第一层次,延伸为语言和文化。语言学习的任务,涵盖文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章法;文化学习的任务涵盖人文、社会、历史、自然、科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知识。以技能为第二层次,包括思维技能和言语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技能,言语技能继承读、说、听、写技能,融合现代的搜集、积累技能。以精神为第三层次,涵盖道德和美感。立德,就要在语文中培养学生仁爱、自律、责任、信念等德育理念。美感包括对作品、自然、社会的体察。这种新颖的教育取向,最终落实得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常常停留在知识这个层面,分割了课程和教学。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教学目标完全可以根据这个知识框架去设计,不必要面面俱到,也不必生搬硬套,但有了这个清晰地框架,可以有效的把握语文教育取向,实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塑造。

三、接触核心素养概念,让我明白教学改进的策略。

专业发展对语文教师来说,永远在路上。个性发展是非常鲜明的,和专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和教材文本、学生打交道,教材文本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而文本的解读,则是和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息息相关。对文本的解读,不仅仅是教的问题,也是专业发展问题。何更生教授《教学文本深度解读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讲座给了我很强的冲击。反思自己,平时对课文缺少解读,即使解读,也是停在教学生什么方面,没有真正地解读文本中涉及的历史、文化、人文知识,也对解读文本缺少清楚的认识。通过培训,我明确了,语文的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四个名次性表述,从广度来说,丰富了三维目标的内容,同时,用八个动词,表述了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

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需要我们依据学情作文本解读,选好本子,定好点子,画好圈子,搭好台子。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教师需要具备教学文本的解读能力,具备一定的语文课程理论修养,具备一定的少年儿童心理学理论修养,具备一定的教学论理论修养。

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让课堂充满诗意,要让人文旗帜高高飘扬。语文教学提倡课堂容量和信息量都要大,语文的知识外延是无群尽的,一辈子都要不断地补充学业知识,不断地充实专业知识。于漪曾说过: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教师自己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就是要对母语有一种情结。

语文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封闭的过程,许多知识的学习要相互贯通,进行联系比较,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有所发现,所以在教学中,不受教材的束缚,不拘泥于文本,联类拓展,穿插延伸,以促使学生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知识,提高素养。

 

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我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在学校当语文教师。”做好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不断锤炼教学实践;做一名好语文教师,更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