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前沿> 成果展示> 安徽省青少年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报告

安徽省青少年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报告

来源: 叶松庆 发表时间:2013-10-10 浏览量:1647

 

 

(安徽师范大学 青少年研究所,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省青少年价值观的实证研究》(JG07009)基于2006年在安徽省8城市(含农村)的18所中学的2426名青少年的价值观调查和2007年的个案调查.最终成果由《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向》为主的11篇论文构成,本报告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一、安徽省青少年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一)成熟性与幼稚性并存

安徽青少年的价值观既有成熟的一面,也有幼稚的一面.从成熟的方面来看,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干大事等等诸如此类的誓言和豪语,其实已经表现出价值目标的成熟性,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然,这种成熟性有一定的局限.表现出幼稚的是,对早恋这样的问题,觉得很正常的青少年占总数的21.35%,认为可以理解的青少年占21.93%,两项加起来为43.28%,远远大于不赞成的比率(38.58%).青少年对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看法,也表现出相当的幼稚性.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自杀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年龄趋小.

(二)向心力与离心力同在

青少年在回答你认为最大的幸福是这一问时,他们经过慎重考虑得出如下结果:依次是有知心朋友(26.75%)、功成名就(23.62%)、有个好伴侣(20.18%)、助人为乐(16.74%)、能挣大钱(5.48%)、见义勇为(5.39%)、能当大官(1.86%),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和谐需求和个人精神需要的结合,是社会向心力作用的结果,使青少年感到最苦恼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离心力在起作用.排序第一的是不能被人理解(38.21%),尤其是女青少年比男青少年更渴望被人理解,其比率是男青少年的近两倍.

(三)渐进性与跳跃性交融

青少年在回答最期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其排序是有道德的人(22.83%)、对社会有用的人(19.87%)、出人头地的人(18.51%)、平庸的人(14.01%)、有大本事的人(13.72%)、光宗耀祖的人(11.05%).成为有道德的人的选率最高.道德曾一度遭到成人世界的冷落,甚至受人摈弃,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使其中的道德观成分漂移游荡,青少年时下有如此选择,表明青少年价值认知的回归,深刻体现了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渐进性.

青少年在回答长大后最想干什么时,干大事的选率最高(23.49%).从形式上看显示出青少年人生目标的宏大,其实这是跳跃性认知的表现.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渐进性与跳跃性始终融于一体,相互观照.青少年的价值观源自对事物的基本认知.渐进性是人认知的基本规律.渐进性认知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而跳跃性认知却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经验积累,在青少年中也时有表现.

(四)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

研究表明,34.87%的青少年认为社会上最不文明的行为是不瞻养父母,意味着这一代青少年愿意接纳赡养父母这种美德传统.尽孝道是社会大力提倡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想法:61.99%的人认为尽孝顺父母这种孝道永远不过时,可见多数青少年表明了一定会孝顺父母的态度.青少年价值观的现代性体现在,一方面对传统观念的摈弃,一方面对新生事物的悦纳.比如,在对待情、性的问题上,青少年的观念就比较开放,在竞争意识上也比较强;在生活方式上倾向于快节奏,在人际关系上青睐和谐,等等.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或发展成怎样的社会,接受传统,承前启后都是存在的,这些都是社会的构成要素.同样,一个社会没有现代性,也就不可能向前发展.

(五)时尚性与滞后性为伍

在通常情况下,表达时尚的观念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时尚在青少年身上却有观念与行为的离异现象.比如,一边对韩流、超级女声、大长今追慕得五体投地,看上去很时尚、现代,一边又对大长今缺乏了解,有占总数26.47%的青少年连大长今是哪国人都搞不清楚,很难说清他们在时尚、追慕什么.对社会时尚内涵的熟悉度,也不像我们原先估计的那样,也有32.37%的青少年搞不清韩流是什么,Rain是谁,金喜善是男是女;对超女这种草根偶像的了解也仅限于表层,连玉米、凉粉、盒饭、粉丝各代表谁也没有弄清楚.可见,青少年价值观现代性的强弱并不能完全用时尚的程度来体现.

时尚与青少年有不解之缘.近年来哈韩风靡国内,现在又进入动漫时代.尽管网瘾是青少年的一种病态时尚,但他们依旧欣然接纳.无论时尚本身的优劣以及引致的后果如何,青少年总是快步紧跟时代的步伐,追寻时尚语境.行为上的前卫,促使时尚的生成,同时理想化的成分增多,意识上落伍的几率增大.时尚与落伍是青少年价值观中的孪生姐妹.

(六)集聚性与离散性共生

青少年对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基本认同的,五成多的青少年喜欢班集体,近五成的青少年也关心班集体,35.86%的青少年经常参加集体活动,还有42.62%有时参加集体活动,都表达了他们较强的集聚心理.对班集体活动不参加、不想参加两项之和为16.61%,对班集体不关心、无所谓、不知道三项之和为36.52%,表明青少年存在较浓烈的离散情绪.

二、安徽省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向

(一)同步发展不会改变

我们可以用本次调查的两个数据来说明,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与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基本同步;一是对成年人中的不良习惯的看法.有40.35%的人表示很厌恶,有35.08%的人反感,这两项加起来是75.43%,换句话说,有75.43%的人赞成人要有良好的习惯,这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二是对忘恩负义的人的看法,有42.91%的人表示鄙视,有33.1%的人表示看不起 ,还有6.06%的人表示不能理解,三项之和为82.07%,八成以上的青少年主张知恩、感恩,这与社会的价值导向一致.

(二)摆脱意识日趋强烈

青少年对传统和现实的接受是一种无奈,摆脱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追求.通常摆脱有两种,一种是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一种是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羁绊.是彻底摆脱,还是有选择的摆脱,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要看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二是要看青少年在怎样的社会土壤中生存.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不可能期望青少年彻底摆脱传统思想,也没有适宜青少年彻底摆脱传统思想的社会土壤.但青少年表达出来的意愿却是强烈的,仅以上网情况为例.青少年不希望父母、老师管自己上网的事(19.37%),期望他们支持(15.58%)和默许(10.39%),这三项合起来是45.34%,说明青少年摆脱意识的强烈程度,这种摆脱意识将强化.

(三)扬弃传统愈加明显

青少年具有反传统心理.比如:以往我们给青少年的教育,强调在自己遇到伤害或危险时,或是见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要见义勇为,就像少年英雄刘文学、赖宁等那样英勇无畏,这也是传统思想观念在起作用.见义不为、见死不救不是我国的传统.而现在,见义勇为不是唯一的选择,更多的青少年开始青睐见义智为.这表明,青少年有明显的反传统心理,他们已不认为不见义勇为是丢人的事.这些反应表明青少年的选择性多了,有强烈的弃传统心理,并将继续加剧.

(四)迷茫认知依然存在

青少年的迷茫认知是不能很快消除的.在回答对中学生出走看法时,青少年表现出来的认知却是是一种迷茫认知:持赞成态度的占12.32%,有这种认知的青少年中可能有一些类似的举动;表示可以理解的占37.14%,表明这部分青少年肯定了这种做法;不清楚的占4.7%,态度虽然不肯定,但其中也可能有可以理解的成分.在询问青少年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看法时,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在此表达的是迷茫认知.

所有年代的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都是天然的,并不需要成年人特别刻意地去引启、催促,也不需要现实世界的下意识暗示,因为这是人的成长规律.但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不等于自我发展.自我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需要外界因素的有益干预,离开外界因素的作用会出现畸形状态.青少年强调自我发展,不期望外界干扰,这只是青少年的一厢情愿,一种自我表达,这种一厢情愿和自我表达会不断得到青少年之间的相互鼓励,这也是对来自成年人的过多干预的一种心理反感,一种潜在的意识反抗.

(五)自我情绪持续显露

青少年的自我情绪的不断显露体现在以下方面:强调自我,突出个人,青睐竞争等.在青少年解答学习目的时,尽管为祖国(12.65%)、为社会(11.25%)的选择率处在第3、4位,为父母(13.23%)排在第2位,但为自己(22.42%)还是稳居第1位,前后四者的比率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表明相当部分青少年把自己看得很重,从一个层面反映出青少年价值观中的自我情绪在渐进性表露.

(六)抗争精神继续强化

在青少年中树立抗争精神是不容易的,但是,一旦青少年认定要抗争,却是十分认真的.当青少年遇到与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人与事时,其表现的态度就能说明其抗争精神的强弱.青少年在表达遇到挫折时的态度时,有46.99%的人表示要勇敢抗争,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的抗争精神在不断加强,这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体现了青少年已经具有初步的抗争的精神与愿意遵守社会规范的趋向.

(七)宽容心理得到张扬

青少年有这样或那样的超出人们预期的一些想法和举动,宽容心的张扬是其中之一.在考察青少年对人品的看法时,他们认为,宽容是继自尊、自信之后的人最重要的人品,选率为排在第三位,足以见得青少年对宽容的重视.

青少年受委屈或受到情感伤害时,与我们原先的认为相反,他们不是看重强烈报复,而是首先想到宽容别人(44.76%),17.23%的青少年尽管不知道怎么办,但不能排除其中也有宽容别人的成分,责难自己(12.65%)也是一种宽容别人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不能提倡,因为责难自己往往容易引发不良后果.

三、安徽省青少年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一)城乡青少年价值观的同一性

1、建立在同一核心价值体系中.任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否则,人们会无所适从.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①.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在同一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任何价值观,不会有本质上的区别.城市未成年人与农村未成年人的价值观都建立在这个高度同一的价值体系上,因而,不可能有本质上的区别.

2、在总体价值取向上具有同一性.城市青少年与农村青少年在总体价值取向上具有同一性,如:追求美好的人生,期望有幸福的未来,企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等.同一性决定了城市青少年与农村青少年在价值观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 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一致.城市青少年与农村青少年生活、成长在同一个社会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引导着他们的价值观的演变发展,只要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变,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变,社会的价值导向就不会变,城市青少年与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方向也就不会改变,只是在发展的维度上以及层面上有所差异.

(二)城乡青少年价值观的差异性

1、城市青少年的思维转换较快.一是接受的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不断更新,思维不断更新,转换,观念也就会不断更新、变化.二是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基本上成正比,城市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比农村青少年快,所以价值观的发展较快.

2、 城市青少年的超前意识较强.超前意识强是城市青少年的显著特征之一.表现在价值行为上,对一些新奇独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时尚是一种现时风尚,本身具有超前性,有些青少年时尚,城市青少年是始作俑者.超前意识让城市青少年掌握了部分主动权,有意无意地加速自己价值观的发展.而农村青少年的超前意识相对弱一些,价值观的发展迟缓一些也是合理的.

3、 城市青少年的现代性较强.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速度很快,而社会变化的最先反应在城市,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接受现代性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城市青少年的价值表现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比农村青少年对现代性的感知要早得多,因而城市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进展较快.

四、安徽省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

(一)采取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

尊重与交流相融.重视青少年价值观变异的前兆.掌握矫正青少年价值观变异的最佳时机.正向发挥同伴效应.从身边寻找感动自己的源泉.以心理学的教育方式达到提升价值观的目的.

(二)价值观教育要重视言传身教

每个家庭,因为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父母会灌输给青少年不同的价值理念,但作为教育基础,容忍、尊重他人、负责任等共同的价值观是青少年应当遵循的.家庭是青少年汲取精神营养的地方,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行动和榜样力量胜过所有说教.我认为,青少年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情,因此,要想让青少年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首先成年人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基本规则,要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

(三)要注意寻找青少年情绪变化的闸门

人有七情六欲,记得古人说过:怒则上气,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短,思则气结.这充分说明人的情绪变化对其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导致价值观的变化.可以说,情绪调节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也可以改变人的价值行为.我们知道,青少年正处在多变的年龄阶段,第二心理反抗期中固有的急风暴雨式的情绪,会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要关注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改善

优化整体社会环境.确保社会环境的公平、公正,使青少年的受教育权得到保护和尊重.营造和谐的家庭伦理环境.因为家庭伦理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不要轻易毁掉原本和谐的家庭伦理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大舆论引导力度,文化、公安等部门要联合开展文化市场和网吧的专项整治活动,强制安装监管系统.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公安、教育部门要对校园内外治安环境进行全面整治,设置与110联网的报警装置,并为中小学配备由公安干警担任的法制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组建问题青少年帮教队伍、心理咨询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定期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维权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向[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精神文明导刊),2008,(6):20-23.

[2] 叶松庆.城市未成年人与农村未成年人现代观的比较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59-66.

[3] 叶松庆.不同地域的未成年人社交观比较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15-20.

[4] 叶松庆.城市未成年人与农村未成年人劳动观的比较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26-29.

[5] 叶松庆.当代男女未成年人道德观的比较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14-18.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