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市“互惠教研”活动在姚庙初中举行。两个老师上的课分别是《端午日》和《本命年的回想》,采用的是“批注”教学,我认为,其要求这样教的目的有三,一是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在教师讲授了方法之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话语权就交给了自己;二是训练学生的思维,积累自己的思考。有了解读文本的角度,就有了“支架”,每个方面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思考的积淀,尽管有些不成熟。但在之后的师生、生生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将进一步得到拓展,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三是养成习惯的问题,语文的课外学习看似平常,但对语感的培养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其实就是落实在“思”上,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思想,丰富情感,判断价值。
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大致相似,第一位老师,先从整体把握开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再教之以方法,让学生赏析文本;第二位老师,则是先教以方法,再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然后到局部赏析。两者都注重学法的指导,并加以示范,都是引着学生从读懂到读深过程。其用意还是让学生能运用多种角度(方法)理解赏析文本,从课堂生成来看,效果不错。增强了语言品味的张力,思想的火花更多了。值得思考的是,当下讨论是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确定,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在这两节课中,作品的内容要素淡化了,民俗中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未来的期盼、祝福等愿望,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从文章的章法看,《端午日》选取了赛船与捉鸭子两个场面来写的,其中,赛船详写,中心突出,写出了边城人生活的安逸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捉鸭子略写,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本命年的回想》,腊月初一部分详写,是一个很好的铺垫,渲染了浓浓的过年的气氛,是文章的中心,也更具地方文化特色。而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则分别写了人人们求平安,祈福,但这一部分层次清晰,以时间为顺序,内容上呈递进关系。
因此,在关注方法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是我们不能回避或绕行的。
201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