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吟 安徽省霍邱县教育局教研室
“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这个老话题,为什么还有说的必要,是因为现在的很多优质课、教坛新星评比课和公开展示课中,许多授课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效应,往往只顾自己或评委的感觉,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进而丢掉了有效教学赖以生存的根本——学情,并在教学层面上为部分年轻教师效仿,已经产生了十分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予以纠正。一堂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学情,并依据学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一般说来,“学情分析从内容上说包括学生的学习准备分析,学生学习新课程时在认知、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或学生在知识、技能、认识能力、学习动机以及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层次上说,包括对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的普遍性分析,还要对学生个体特点的分析。”简言之,在分析学情时,我们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具体到一节课我们应做到:目标设定需分层;新课导入要燃情;课堂教学应合情;拓展延伸能出新。本文拟结合教学实例从上述四个方面就如何结合学情实施课堂教学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目标设定需分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这里明确要求依据校情和学情,落实历史课程目标。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以其知之,喻其不知”,古人的这段话强调的也是要根据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因此,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强化对学生学习准备的了解和心理生理特点的分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进而实施促进学生获得发展和学习体验的正确策略。以人教版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教学目标可设定为:知道罗马法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内容;理解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结合中西历史发展的实际,探讨罗马法的影响。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显然具有层次性,它涉及到知识的识记,思维的训练和方法的运用,符合学生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和渴求新知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相符。就识记层次而言,学生能了解起源于习惯法的罗马法,成文于《十二铜表法》,经过公民法和万民法两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完善于《民法大全》;罗马法由主要保护贵族利益演变为主要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就理解层次而言,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展,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国内居民结构的变化,罗马法在承袭法律基本精神和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出阶段性、延续性特征。就运用层次而言,作为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主张,对近现代中西法律制度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在近现代中西法律制度中均能找到可资佐证的实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经过一节课的学习,部分学生仅能完成“知道罗马法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容”的教学目标,对于另外两个理解和运用层次的目标则一知半解或不知其解。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同,元认知存在差异,既使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应有所差异。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根据学情状况进行分层设计,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具体的操作中,对于知识储备较好,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按上述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对于知识储备不足,认知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学习的能力层次上要适当降低要求,可对上述教学目标做以下调整:知道罗马法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罗马法的特征及其影响。这样由原来的理解和运用层次下降到一般的了解层次,就顺应了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教学目标分层设计的前提是对学情的准确分析,有了较准确的学情分析,教师就能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结合课标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这样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全体,又能满足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课导入要燃情
去年市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深入我市一所示范高中听课。一位历史老师在上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导入如下:同学们,你们之中有多少人想上北大?老师本想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以便更好地开启本课的教学活动。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设问不仅没有起到教师预设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学生的哄笑和议论,课堂一度陷入失控状态。课后我们了解到该校每年文科生考入一本(重点)学校的仅有几位同学,建校至今没有一位学生能够达到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更别说到北大上学了。学生的哄笑,一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因为在他们的人生目标中根本没有上北大的规划,能上一般本科就不错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位老师课前没有对该校的校情和学情进行准确分析,其选用的导课策略也因不合学情而失去了效果。
一节课要吸引学生,导入是关键,有经验的老师能利用导入在一两分钟内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好的导入重在燃情,要点燃学生激情就必须遵循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找到与学生产生情绪共鸣的燃点。同一节课我县的一位历史老师就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抓住学生好奇、求新、喜探究的特点,进行了如下的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陈独秀吗?(学生:知道)知道陈独秀与我们霍邱县的渊源吗?(学生大多摇头表示不知道)陈独秀是我们霍邱县高家的女婿,而且先后娶了高家的两位女儿高晓岚和高君曼。(学生发出惊呀声)想知道有关陈独秀的更多事情吗?让我们先从本课的学习开始。从课堂观察看,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认真听课状态,我猜想在他们设定的本课学习目标中一定包括:这个陈独秀究竟有什么本事能娶我县高家的两位女儿?学生情绪被调动后,教师更是以导入为起点,以陈独秀的思想及其活动为基本线索,在与学生的探讨中逐步呈现陈独秀在新思想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新思想的传播,传统旧观念遭到猛烈冲击,婚姻自由观念在一些新思想人群中颇有市场,作为我党早期领导人和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能娶我县高家的两位女儿就是哪个时代的产物。
导入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需要有好的燃点,也就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这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和学情去寻找。还以本课为例,我们也可进行如下设计:结合教学对象学生,以第三人称
“她”的来历为燃点进行导入设计,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思考。也可以深受新思想影响的胡适与受传统思想影响的江冬秀婚姻为燃点进行导入设计,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思想关系的思考。
三、课堂教学应合情
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但课堂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策略还应合情,这里的合情是指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知识储备等相适应,并能与之产生共鸣。
如在进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的教学时,一位教师就抓住了高中学生好奇也想尝试的心理需求,通过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让学生结合罗马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和罗马法的相关内容,自己当法官断案。教学片断如下:
案例一:罗莫洛是公元前6世纪的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大家想一想:
依照习惯法,法官会怎么判呢?
(教师提示)习惯法: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作为处理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规则。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是贵族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断案的可能结果:……
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又会怎么判决呢?
(教师提示)《十二铜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断案的可能结果:……
案例二:这是公元2世纪的一件事:“卢修斯是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平凡的经营航运的小商人,他向放高利贷的大商人加图借贷5000枚金币,并立下了契约半年后归还6000枚金币,可是卢修斯下半年经营不善,无力还钱,只有一份家产和二十几个奴隶。为此加图告上法庭。
依据罗马法法官会怎么断案?为什么?
(教师提示)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罗马法核心内容之一
断案的可能结果:……
让学生神入历史,感受罗马法发展历程的教学形式既结合了教材的教学内容,又抓住了学生好奇也想尝试的心理需求,不仅解决了“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这一教学难点,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里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处于良性互动之中。这种让学生参与其中的体验式教学,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比教师单纯的知识讲授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要根据学情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如一位老师在设计人教版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把教材整合为:探千年发展、品无限魅力和惜白玉有瑕三个部分,在从事“品无限魅力”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出示几段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探究罗马法的影响,并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何罗马法有着无限的魅力?却出现了冷场,无论老师如何引导,就是没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我们再看老师给出的答案:(1、“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理、民族的永恒价值。2、不断修改、发展,有较强的生命力。3、系统,逻辑性强,法理精深。)显然这样高度概括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学生一时难以应对。这一示例说明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后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把这一问题修改为: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从罗马法无限魅力中看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调整切合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身边的人和事,涌跃发言。这表明课堂教学要合乎学情,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
四、拓展延伸能出新
一堂有价值的课,应该有余音绕梁的韵味,为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教师在设计该课的拓展延伸试题时,一定要有巩固旧知拓展新知、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这方面人教版教材中的学习延伸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历史必修二第10课学习延伸题:
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
年份
|
纱锭(枚)
|
纱锭(枚)
|
布机(台)
|
1913
|
482
192
|
|
1
986
|
1914
|
544
780
|
|
2
316
|
1918
|
647
570
|
|
2
736
|
1919
|
658
748
|
16
436
|
3
839
|
1920
|
842
894
|
14
000
|
4
139
|
1921
|
1248282
|
58
272
|
4
139
|
阅读上表,请说出从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呈现什么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教材在涉及这部分内容时,主要讲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投入和收益情况,对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状况的直观感性材料的呈现略显不足。本题正是基于高一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理性认识不够这一特点,以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提供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状况的数据材料,考查学生基本的读表、历史感知及对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原因的归纳能力。试题简洁贴实,切合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既拓展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新材料,增强学生对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的直观感知能力,又巩固了教材中有关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原因的旧知。
拓展延伸的内容要围绕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拓展本课的教学内容,因此拓展延伸题必须抓住教学的魂,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复述。基于此,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后,我们设计了如下这道拓展延伸题:有人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787年美国宪法在中国的应用,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说您的理由。
1787年美国宪法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教材的主要教学内容,都受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和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这是两者的共性之处,也是两者共同的魂,但不是两者的全部。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除了对两者的内容加以比较,还需要结合两国的国情对上述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这显然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
可以这样说,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情,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地按照学情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何 吟,男,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霍邱县教研室中学历史教研员,市首届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及命题研究。
本文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