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但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不容乐观。孩子们总认为作文难做,每到作文,不少学生因“无话可写”或“从何写起”抓耳挠腮,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素材贫乏,无习作之“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告诉我们知识的来源,作文素材的来源是生活。陶行知也说:“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劳动基地就是一座偌大的素材仓库,关键是我们要带领和引导孩子们走进去寻找、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去猎取,给学生一把发现的“金钥匙。”
一、体验基地独特风光,谈自己独特感受。
在这里,虽然没有能工巧匠构造的花园,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更没有举行航模表演等科技实践活动的少年宫,但却拥有上苍赋予的丰富的自然景观。在这里,没有浓妆淡抹,没有人为雕饰,是实实在在的“朴”和“真”。如果我们教师能给以充分的引导,深切的关注,并给他们观察方法的指导,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生命的灵性与活力能得到凸现,独特的感受会油然而生,童真童趣会获得释放,写景状物的习作孩子们就不仅有话可写,而且写得还颇有情趣。你看学生写的《春天的劳动基地》:走进校园,成熟的蚕豆笑弯了腰,轻吻着大地。同学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摘下饱满的豆荚,虽然忙得汗流浃背,却仍面带灿烂的笑容。几只活泼可爱的小鸟也没闲着,在空中唱着欢快的歌儿,为同学们助兴。放眼望去,只见楼道间堆积着成山的涨鼓鼓的豆荚。瞧,这些都是同学们辛劳的成果啊。真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广袤的田野无处不美,走进自然景观,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努力地去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像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游芳草地,去唱秋收歌,让孩子们欢欣鼓舞,情绪高昂,在一次又一次的亢奋之中感受大自然无穷的魅力,促成其“情动而词发”。孩子们收获了成功,尝到了走进大自然的甜头,往往自觉地去拥抱大自然而乐此不疲。这不失为写作收集素材的妙法。
二、利用基地资源,写观察日记。
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他们的生命意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等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可组织学生对实践基地里种植的各种农作物进行观察,并撰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诉诸于语言文字。
在他们的日记中,我们仿佛看到他们也和基地里的植物一起吮吸着阳光雨露,一起成长。以下是一位学生的日记:
“我总爱挑空闲的日子到蚕豆宝宝生长的空间里去观赏一下,放松一下我紧张的神经。现在的基地从远处看一片绿油油的,让人不胜欢喜,叶子还是像亲兄热弟一样,是那么和谐。在这和煦的春风中,蚕豆苗与风哥哥共舞,是那么温馨。粗壮的小伙子们为基地添绿,引人入胜。无论是大城市里的人还是生活在乡村里的人看到此情此景,都想用一首美丽的歌谣去赞美它们的朴实。植物虽没有感情,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还是与它们产生了一种无名的感情。以后,我无论怎样也会去善待身边一些细小、对人类有贡献的东西,无论它是植物还是动物。对于下面的观察过程,我充满了期待与幻想。”
实地的观察与体验让他们有话可写,为他们的习作注入了新的源泉,解决了他们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
学生们享受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捕捉采撷童真童趣作为童年生活的永久记忆,印在脑海里,记录在日记上,展示出来,保存下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写作素材自然而然地就丰富起来。
三、参与劳动实践,发掘习作活水。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作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农活”也是我们学校特有的教育资源。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参加了一些劳动实践,不管是家务劳动还是田间劳动。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家庭就是一个劳动实践基地,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中队实践基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劳动的场面》中写道:
“……拿着锹的同学挥动着手中的武器,和僵硬的土地作起了搏斗。我们班的李干干,锹往土里一插,腿一蹬,锹一翻,土就被挖开了。我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瞧!描写得多么具体!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让学生到劳动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习作素材,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生活处处有文章。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正如海边沙滩的贝壳,拾起来串成一串,便是一条美丽的项链。”而我们是一所地处城郊接合地区的学校,我们的作文训练不能离开学生见闻的实际,更不能离开学生真切的生活。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想,重视材料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写作的材料丰富了,写作的底蕴增厚了,思维拓宽了,语言有了个性,写作水平就在具有独特特色的基础上得以提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平时留心生活,留意观察,留神有价值的生活素材,那么,农村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农村生活底蕴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