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
合肥市五一小学
吴广知
内容摘要:经过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于生活实践,要重视教学做的碰撞,更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字: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实践 教学做 创造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是一门课程。就我看来,也是如今新课程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门课程,其各种研讨的活动亦轰轰烈烈。2005年以来,我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探索和实践,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现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商榷和讨论。
一、立足生活实践。
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在他的教育行动、理念中,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点。他认为生活、实践是教育的生命线。凡是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来自生活、实践,并始终与生活、实践保持密切联系。而我们今天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它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而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就是要回归生活和社会,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拥有的经验尽量丰富,在“现代”中不知不觉渗入“未来”,以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
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的学校》一课时,是发生在一次与学生的偶然谈话中,我了解到:学生对我校校名“五一小学”的来历、学校由原址改迁的事非常感兴趣。我心里不由得一动,心想:“我校因“大房郢水库”移民点的建设而和多所学校合并。如今,它正为创建城市化学校而努力。我何不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尝试、探索,去了解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因此,才有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 “认识我们美丽的学校”这次主题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小学综合实践课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二、重视教学做的碰撞。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充分说明了行动加思考的学习方法。只用手,不用脑,学而不精,只用脑,不用手,理论不联系实际。做事情这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何尝不是这样。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这在其他学科中也可贯穿“教学做”的思想。如我在教小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课程“操场面积的计算”。以往该课都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平面示意图,给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我们没有满足于传统教法,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教学场地:操场
教 具:皮尺、记录表
分组活动:根据兴趣分为六个大组。
教学过程:(简略)
1、根据问题,进行分组,各小组讨论,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一起归纳整理。如:提出进行实地测量需要哪些条件?做哪些准备?常见的测量工具有哪些?测量工具的发展历史?如何测量不规则的校园面积?对校园绿化面积合理化建议!等等。
2、活动实施。一方面指导学生实地用皮尺测量,再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求出操场的面积。也有的学生是以步为尺,估算出了操场的面积。另一方面各小组学生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书籍和询问获取答案。
3、集中展示交流。
在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测量或估算中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测量(做),贴近生活,快乐来了,同时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单纯计算上,而且还使得测量学习有了新的拓展外延,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革新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
三、注重创造力的培养。
如今,不管你从事哪行哪业,最大的感受是不能墨守成规,要具备创造力。只有这样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可以预想到20年后的世界,竞争和发展将是主导。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我们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创造,就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创造就是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发现新事物、做出新东西、取得新成果。其实,人人都能有所创造。少年儿童时期也正是创造精神加速形成的时期。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类所拥有的一切。因此,目前在小学阶段所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需要教师想千方设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意识。深入地开发和挖掘劳动教材,巧妙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改教材”,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在劳动活动中得到培养。
如在三年级中有一主题活动是利用废弃塑料瓶,自制小喷壶。这节活动对于学生来说较为容易。教师可以在学生面前出示一个废弃的塑料瓶,首先引导他们:你们能利用废旧瓶做些什么?这时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就提升了起来:制作杯子、小漏斗、喷壶;盛放油、盐、酱、醋等……许多答案源源不断地涌入到教师的耳中。那么就用塑料瓶做小喷壶,你计划怎样做呢?学生有的在瓶盖上钻眼;有的在瓶底扎孔;有的在瓶身上的一个小平面上打孔。虽然学生的制作不一,但均可以作为小喷壶来使用,只是同学们的思维角度不一样而已。这样在利用素材的基础上,继续充实活动内容,要比简单的让学生统一的去做,对于学生更有意义。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想得多了,想得开了。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对于一个事物要想得开,想着就会出现灵活,就有可能产生奇特的想象和创造。
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中探求解放孩子的创造力,认为“小孩子有创造力”,并发表了培养创造力必须实行“六大解放”著名理论。今天国家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其将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目标惊人的相似,似乎印证了某种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活动是充满希望的。虽然,我们的研究、实验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我相信,经过不断的研究实践,更大的成功会等着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发展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学生在这个大空间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发展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各种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定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 吴奕宽 方善森《陶行知研究集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庆远 宋载铭吴先正《班主任大全》 四川大学出版社
3、 张华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