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即: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人人有收获、个个有发展的基本思想,构建师生人际和谐、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通过尝试,我的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在实际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困惑,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肯定是违背了“生本教育”课堂,不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我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一:不爱学习,作业马虎;二:活动课堂,存在误区;三、学习状态,关注不够。经过反思,我努力寻找办法和对策,积极应对,与各位探讨。
关键词:生本教育 课堂 困惑 对策
“生本教育”背景下困惑和对策
“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可见,新的课堂教学就要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年来,我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组织的有关活动,也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本人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尝试,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立足于学生人人有收获、个个有发展的基本思想,构建师生人际和谐、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氛异常活跃。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惑,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也违背了“生本教育”课堂。下面,本人结合在平时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对策,与各位探讨。
一、不爱学习,作业马虎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程度不高,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有不爱学习的坏习惯,主要表现在:上课不听,作业马虎,课后看书也只是敷衍。所以,做作业时,只管完成,不管正确与否,经常出现看题就做,完全不思考等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课上的知识不能及时消化,课后也不够自觉、认真,预习、复习不到位。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目的性不强、时间观念不强,尤其是回家作业磨磨蹭蹭,家长也是叫苦连连。长期如此,形成了一种粗心、马虎和敷衍的坏习惯,以致到了高年级对学习就没有一点兴趣了。
对策: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才能热爱学习,才能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认为最直接的做法是:
其一:从主观上: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三、比较分析法;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二:从客观上要重视作业的设计,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教学反馈的有效途径。不做作业、学生迟交、缺交和抄袭作业,在某种程度上说,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二是在我们安排的作业在效用方面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因此,作业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1、作业设计做到分层次,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另外作业量不重,要求当堂完成或者在校内认认真真完成。这样一来,改变了一些学生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2、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强,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尤其是一些思维性强的回家作业。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不能真实反映出该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我就安排学生在校内完成书面预习作业,而且尽可能地设计一些不浅显、难度又不是很高的练习,对于有些学生是有难度的,老我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哪方面存在学习困难,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指导。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师生对话的平台,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有效的作业对师对生都有价值。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要有成就,就要切记:师生需要同行,师生同行,教学相长,我们的教学之路才会更宽,学生才会走得更远。
二、活动课堂,存在误区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本教材都安排了四次活动课,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安排小组活动,在实施中往往课堂里非常活跃,十分热闹。但一节课下来,老师,学生都觉得没有落到实处,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好象只是走了一下过场。应该掌握的知识并没有扎扎实实地掌握。其结果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还不如我们用传统方法讲练来的快,而且扎实。久而久之,老师只好改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去应付考试,也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1、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慢慢减退。最初开展活动时,学生感到很新鲜,都积极参与,热情很高。但慢慢的他们提不起兴趣了,或者趁讨论之机,偷偷讲一些与课堂主题无关的问题,使老师感到十分尴尬,也就没办法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
2、活动花的时间较长,一节课往往完成不了多少内容。要组织一项活动,学生需要明确任务,进行讨论,记录讨论结果,然后选出几名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必要时还要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而且要逐一进行。因为要照顾到每组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下次他们就会丧失积极性。这样下来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课堂容量显得十分有限。
对策:针对上述活动课存在的情况,我认为需要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
1、“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所学到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得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2、活动的设计要务实。活动课要充满乐趣而且还有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在现实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做到有事可做,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2)平等和谐。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3)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高效服务。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遵循开展活动课的原则,开动脑筋,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形式,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起来,活动课才会焕发出生命力!
三、学习状态,关注不够
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求教师凭着潜在的创造力,以形成有特色,有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营造一个宽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开发,超越原有的认知水平及自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由于学生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学习目的的认识有所不同,所表现的学习行为也大相径庭。有的积极乐观,有的听之任之,有的人云亦云,还有点干脆“破罐子破摔”。这各种各样的行为和状态,即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哪些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一线教师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对策:自从我们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尝试以来,我一直是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本人一直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1、学生是否参与课堂
我们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发放了前置性作业,要求学生在前天晚上独立完成,对存在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第二天到校与学生交流,课堂上要积极参与讨论。因此,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在小组学习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看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2、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
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的场面;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
总之,“生本教育”背景下,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行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只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构建高效课堂。因此我们要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与反思。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教师去努力,做个“有心人”,不断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那么一个全新的课堂必定会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