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动态详情

周集镇中心校近三年名师培养工作总结(2015-2017)

名师是学科发展的强者、学者和领路人,希望学员通过系列培训在教学方面有所建树,成为基础实、底蕴厚的研究型的学科教师。三年的学习我们关注课标、聚焦课堂、研究问题、充分研讨、解决问题,培养情感。一次次的教学专题研讨,一场场高端的具有冲击力的学术报告,一个个充满智慧火花的交流活动,实现了教与学、学与用的双向结合,为学员提供了实践的舞台、锻炼的机会,我们人人参与,个个进入角色,真正把静态的知识变为了鲜活的学问。通过专家的授课,让我接触到教育前沿信息和最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专家们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切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感觉到一个中青年教师不学习、不读书,就会缺少灵气,就难以适应新时期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参加名师培养基地两年以来,体会颇多。

一、 领导重视,“名师”培养工作组织到位,

首先,在每学期初,学校校务会都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布署此项工作,修定完善学习培训考核制度。成立领导组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由校长任组长,承担第一责任人,由业务领导主抓此项工作,任小组副组长,其他成员由学校业务主任、政教主任及各教研组长共7人组成。分项落实责任,明确具体工作任务。 第二,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会,宣传布置此项工作,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培训目标、任务、原则、内容等均做了详细的宣传及说明,使广大教师明确树立了终身学习意识,进一步牢固树立起新课程理念,并决心用新意识、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全校上下达成一致,形成共识,确保此项工作能得以顺利开展。

二、理论引领 ,“名师”培养理念在更新中提升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选派十几名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力争早日成为名师.我们有机会聆听数十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聆听了华师大博导张华、特级教师张化万对教学的研究、浙师大博士任俊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上海名师高纪良关于如何评课的报告、华师大教授秦浩正论教学设计的美、特级教师刘定一关于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文理学院教授林慧莲关于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浙江教科所李更生关于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的报告、市教研员陈胜钢老师的三个报告:从细节处提高科学实验技能、让科学复习课有点科学味、新教材的研究等。201611月选派教务刘林同志赴上海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使我淌漾在专家教授高屋建瓴的理论报告中,特别是特级教师黄劲松的报告《讲台上的断想,名课锤炼与名师成长》有更多精彩之处,更接近我们的中小学教学。崇文中学的“听中学、做中学,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的通俗理论指明了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道路。特级教师彭瑞乙老师还通过具体的教师案例向我们介绍了教师成长的捷径——三个关注(自我、理念、收获)和两次反思的课堂教改模式,通过鲜活的教育案例向我们证明了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种成功的方式方法:在行动教育中成长。这些理论都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在上海市八中学、静安中学等名校听课的经历都深刻地激励我们研究课堂、研究学生。通过与专家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让我接受了大量的新的反映时代要求的教育理论,极大地冲击了我过去一直遵循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促使我进行深刻地反思,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对于如何开展质性进行研究、如何开展情感渗透的教学优化、如何做到深层次教学等都有了一定得了解和认识,对教育教学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使我们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确定培训主题,增强“名师”培养有效性

名师培训与其他各种培训一样,很容易犯形式主义的毛病,只是听听专家报告、听听课之类的没有集中主题的活动,结果培训之后,学员感到一无所获。所以,要使每一个阶段每一次培训活动都达到目标,就必须根据培训计划确定集中的培训主题。可以说,确定培训主题是培训有效性的重要依托。在每次培训活动中,我们都确定定一个主题,我们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消除职业倦怠,获得自我发展的持续动力是当今教师中存在的一个重要课题,规范学习利于人生规划的助推发展;树立正确的教学伦理,他以教师职业道德为角度,对学员提出“要成为专业成长的名师,更要做以自身道德为范以影响学生的‘经师’”的希望。

四、创新培训方式,保证“名师“”培养的有效性

几年来,我校在名师培养工作中,采用了座谈、报告、听课、开课、评课、论坛等培训方式,既有专家报告又有公开课研讨,同时还设置了论坛的方式,让教师与教师畅所欲言,教师与导师、专家互动交流,让教师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但在这长长的两年里,始终记挂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从培训的具体安排上是做足了文章,邀请的专家有省教研室的老师、上海的专家、大学的教授等,这些专家的讲座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广度。既有他们为学的信仰又有他们为人的精神。三年名师培养活动中既有聆听专家的报告,也有我们教师相互间的切磋与交流。使我们教师感到学习并不是压力,而是动力,几乎每次集中都有一场讲座、一堂观摩课、一所学校参观、一次讨论等,这种务实的学习形式和内容的安排,足以让我们感到脚踏‘实地’。”

五、创建网络交流平台,保证“名师”培养效果的即时性和持久性

传统的教师培训因为无法解决教师交流问题而受到很多的束缚,名师培训工程同样也面临着如此困境,志同道合的教师从各个不同学校而来,在一起学习几天后又回到各自学校,除了规定要集中学习的时间,他们通常很难再在一起围绕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展开交流。他们原本在集中培训学习的时间里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法,并有与其他名师一起交流研讨的愿望,但随着集中学习的结束,这样的念头往往转瞬即逝,又回到培训前的生活状态,这样名师的成长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能够在基地为学员创建网络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这样的空间,可能是解决传统教师培训之弊的最佳通途。因为网络不拘时空,可以让教师随时与志同道合的同人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可以是观点的交锋碰撞,可以是取得共识的问题推进。毕竟,在这样一个名师群体,大家都有共同的使命感,有共同的追求,以及一样的平台。借助于网络这样的桥梁,能够很好地将名师紧紧地连结在一起。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班创建了一个QQ群,将学员的感受、思考以及科研成果放在空间里,让所有学员共享,大家有问题也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并且,我们以此为平台,及时跟踪学员的学习成长动态,及时通报学员所获得的荣誉。还有培训通知等资讯也及时反馈给学员,通过这个平台做到上情下达。这个群现在很繁忙,她也拉进了彼此的距离,我们像一家人,有什么心里话也在这个群里说说。

六、实战演练 发展“名师”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是教师自身价值的主阵地,课堂蕴涵着生命的资源,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如果说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指明灯,那么教学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心脏”。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老师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教育教学艺术深厚与否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要素。三年来,在教务处和指导员引领下,我们到各级学校观摩了各类的课达50多节,乡镇教师同课异构课,还有我们还到上海、南京等地听当地知名老师的课。观摩后再听专家和导师的评课,总给我们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受益匪浅。回校后,我们立足自己课堂,引用所学理念,模仿名家名师,锤炼自身的教育教学艺术。

七、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名师”教学技能

常言道: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泉水。这就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案例,让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丰富了教学知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本班学员上完示范课后,我们均进行了评课。采用了先让上课的老师进行汇报和反思,再到个人点评,最后专家总评的方式,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之下,围绕这些课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评议,而专家学者的总评,不仅评课例,还指导和我们的点评,有效的促进了我们的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也使自身学到一些方法与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想我们教师的教育科研,就是要像苏霍林斯基、陶行知那样,像他们一样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把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点点滴滴的想法和感悟记录下来,常常去反思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教师。总之,我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 我们一定认真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明确调整思路,制定整改措施,确保今后工作的更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