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题教育>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预防

自然灾害预防

来源: 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3-10-16 浏览量:1580

 

自然灾害预防

——学校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

 

海啸、飓风、洪水、地震、大火……近年来,这些看似远离我们的灾难,一次又一次逼近。面对灾难,学校这样一个未成年人群密集的场所,是不堪一击的脆弱孤岛,还是安全的诺亚方舟?在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在学校开展安全和灾害预防教育,不仅能够使儿童实现自救,而且通过儿童将安全知识和技能向家长和社区扩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近日,联合国国际减灾策略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了《构建灾害预防文化:减灾教育始于学校》的研究报告,重点介绍了过去一年中各国围绕学校减灾教育所制订的各种计划和开展的实践工作。——编者

 


 制作地图(mapping)是不少国家提到的减灾教育方法,让学生动手,将危险、安全区域及逃生途径标注出来,直观明了,印象深刻。


今年1010日是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依然延用去年的“减灾始于学校”。日前,联合国国际减灾策略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布了《构建灾害预防文化:减灾教育始于学校》的研究报告,重点介绍了过去一年中各国围绕学校减灾教育所制订的各种计划和开展的实践工作。尽管减灾教育在各国开展的程度不同,有的国家已取得成效,有的国家则刚刚开始,但是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计划的开展都对各国的减灾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意义。

 

孟加拉国:“了解灾害=化解灾害”

 

地处南亚的孟加拉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饱受洪水、飓风和热带风暴的煎熬,还面临地震和海啸的潜在威胁。自然因素加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等人为因素,孟加拉国的大部分人口时常暴露于危险之中。在各种灾害中,儿童所受的伤害最为严重。

 

为了使儿童了解自然灾害,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尽可能地降低因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与风险,孟加拉国提出了“了解灾害=化解灾害”的减灾教育口号。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首套用孟加拉文写成的儿童减灾学习手册,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学习如何采取有效的减灾手段,并通过学生将这套学习手册推广到整个社区当中,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灾害,并学会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

 

2006年初以来,该学习材料已经在孟加拉国26所中小学进行试验和推广,在那些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该学习材料已经成为中小学正式课程的一部分。

 

减灾学习手册的内容以一所学校为背景,在这里减灾教育的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手册首先介绍了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基本知识,让学生讨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灾害中扮演的角色。接下来,介绍了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技巧、灾害的预防和防灾意识的形成。手册中有专门一章讲解了社区防灾地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准备家庭中的紧急工具箱等。手册还鼓励儿童通过短文、诗歌、图画等方式表达他们在灾害中的经历和感受。

 

除文字介绍和说明外,儿童减灾学习手册还设计了一些游戏,帮助儿童进行学习和实践,并鼓励家长和教师参与到防灾教育的演练和模拟当中。从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来看,孟加拉国的这一减灾教育计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地一位教师说:“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在每一个社区形成一个‘知识库’,有利于形成一种分享知识、分享实践经验的灾害预防文化。”

 

泰国:社区减灾,儿童先行

 

减灾教育在泰国起步较晚,“减灾教育”一词是在200412月印度洋大海啸之后才开始被逐步关注的,一开始主要集中在国家和地区层面,较少关注社区层面的减灾教育。从20066月开始,泰国的学校开始推行以“拯救儿童”为主题的减灾教育计划,其口号是“社区减灾,儿童先行”。

 

在泰国的减灾教育计划中,儿童成为了社区减灾运动的“催化剂”。人们坚信,当儿童和青少年受到适当训练并得到成年人支持的时候,他们就会在社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儿童总被看成灾难中的受害者,但是拥有丰富的减灾知识的儿童能协助成年人保护社区其他成员免受灾害袭击。学校环境是营造防灾文化的理想场所,让减灾知识成为中小学课程的一部分能加深学生对环境的理解。

 

目前,泰国的“社区减灾,儿童先行”减灾教育计划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实践,并进入了第二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访谈、演讲等形式在社区中宣传“如何让儿童成为社区减灾运动先行者”的理念;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培训,使他们熟知减灾的基本概念,了解如何绘制社区逃生地图以及如何在社区中开展减灾教育活动等等;加强对社区减灾教育的技术和其他支持等。

 

“社区减灾、儿童先行”的减灾教育计划得到了泰国各地方政府和社区成员的广泛支持,它表明在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下,儿童和青少年完全可以在社区的减灾教育中发挥“催化剂”的功效。

 

斯里兰卡:危机处理从教师培训开始

 

同样处于南亚印度洋沿岸的斯里兰卡也是一个易于遭受诸如洪水、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国家,在经历了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的惨剧之后,斯里兰卡政府开始推行“灾难危害管理”计划,试图通过教育系统构建一种安全文化,为教师和学生构建起一套“灾难危害管理”课程,训练他们能够充分处理各种灾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斯里兰卡政府派遣一些优秀教师到印度接受减灾安全教育培训,帮助斯里兰卡发展教师培训课程,推进国家减灾安全教育。

 

这套培训课程的内容包括:总体认识斯里兰卡减灾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了解政府的各种减灾教育计划;认识教育部门在政府“灾难危害管理”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发展教师绘制学校逃生地图的能力;培育教师基本的社会精神,并对他们进行急救、搜寻和援救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发展基于校本的“灾难危害管理”计划。

 

接受过这些培训课程的教师将成为斯里兰卡学校减灾教育的管理者和负责人,负责开展学校的“灾难危害管理”计划,它大大提升了政府“灾难危害管理”计划在斯里兰卡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中的地位。

 

目前,减灾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斯里兰卡教师职前培训的重要部分,国家“灾难危害管理”计划已经在所有教育所属部门执行。

哥斯达黎加减灾融入国民教育计划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中美洲南部国家哥斯达黎加经常会遭受到诸如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减灾教育一向被视作哥斯达黎加的国家发展战略,并通过国民教育计划与教育系统融为一体。

 

哥斯达黎加国民减灾教育计划发展由来已久,早在1986年就已经作为非正式计划在农村地区,特别是那些易受火山和地震侵袭的地区实施,进入新世纪以来,这项计划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拓展,目前已经开始被引入私立教育领域。

 

目前,哥斯达黎加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减灾教育管理体制,他们采用综合性的主题方式,发展减灾教育课程,注重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力图创造出一种重视减灾、了解减灾和预防灾害的社会文化环境。哥斯达黎加成立了学校突发事件委员会、减灾技术细节问题研究会等专业减灾行动小组,从制度和技术上为教育部门员工提供有关减灾和安全方面的指导方针,修改和提升学校建筑标准。在课程发展上,他们注重减灾课程在各级教育中的衔接与分配,把危险管理内容整合到私立与公立大学的课程中,并以学校为减灾教育基地,扩大减灾教育的社会影响,让社区成员参与到教育和管理当中,使减灾教育持久进行。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哥斯达黎加形成了重视减灾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并建立起了政治、法律、行政、技术协同机制,为减灾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得联合国国际减灾策略机构的赞赏与推荐。

 

2006年哥斯达黎加国家电视台的记者在当地一所学校进行拍摄和采访时,发生了地震,该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态度,只用了不到三分钟时间就全部撤离危险地带,它充分体现出哥斯达黎加国民减灾教育计划所取得的成功。

 

秘鲁:学校要建在低风险地区

 

今年815日,7.5级的强烈地震令秘鲁全国为之颤动,所幸地震没有发生在上课时间,第二天全国学校全部停课,进行校舍安全检修。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秘鲁很多年来都在努力降低教育机构面临的风险,包括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减灾训练、修订此方面的课程及整合在校内可实施的减灾方法和技术,吸引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有关减灾的辩论和头脑风暴活动等。

 

2003年开始,秘鲁西部的安卡锡地区和北部的圣马丁地区开始实施一项减灾教育计划,目的在于将减灾教育的内容和策略整合到秘鲁国民教育计划当中,在国家教育策略中融入风险处理的有关内容。

 

为了配合新计划的实施,秘鲁教育部门针对全国范围的减灾教育制订了标准的官方文件,开发了一系列训练材料,并且新建立一个国家学生网,为学生与教师参与减灾教育提供了交流平台,便于采取统一的行动和分享减灾教育的经验。

 

不仅如此,秘鲁还加强了对学校建筑安全标准的研制与修改,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1997年,秘鲁推出了学校建筑“抗震标准(NTE030-97)”,并在2003年作了修改和调整。2007年,秘鲁政府决定在115个城镇中使用“风险地图”,这是国际减灾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把当地所有的地理及气候灾害都考虑进来,并规定所有的学校必须建立在低度或中度风险地区。据估计,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从小学到大学,预计有数百万的秘鲁学生将会在建立于低风险地区的学校中求学并深受其益。

 

法国:“减灾大使”加强责任意识

 

法国许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减灾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环境教育部门就开始向人们宣传预防灾难的注意事项,2002年法国政府出台了新的减灾教育行动计划,开展针对性的减灾教育计划,将减灾教育的内容细化到具体的灾害事故,并且规定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减灾教育活动。目前,这一计划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该计划将减灾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具体的学科当中,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将学校急救训练与校外开展的赈灾活动联系起来,努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情景学习,从而拥有分析灾难的能力、敏感的态度、负责任的行为及协调一致的行动,最终使学生能正确地面对灾难,当学生从学校毕业时,他们能够获得急救资格证书并具备急救能力。

 

这项计划的成功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与配合。2006年至2007年,法国罗什福尔市的地区中学与当地政府共同实施了一项名为“中学生:减灾宣传大使”的项目,其主要做法是在教师的指引之下,让学生深入到社区当中进行减灾教育的宣传与实践,使校内校外的减灾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于形成社区灾害预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该项目得到了当地媒体的极大关注,并赢得了法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部颁发的奖杯,为学校与社区联合开展减灾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英国:自己动手做“出行急救包”

 

尽管英国本土不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但是随着英国孩子外出旅游机会的增多,遭受灾害侵袭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为此英国专门建立了普及防灾和安全知识的网站,教育学生如何预防与回应灾难。它运用不同的导航键引导学生去体验他们可能会经历的灾难,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并学会当灾难降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同时了解灾难的本质。

 

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时,英国一位和父母旅游的四年级小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通过海水退去的异常现象判断海啸即将发生,并立即告知游人迅速向高处撤退,挽救了100多人的性命,小女孩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也反映了英国学校减灾教育的成功。

 

利用网络进行减灾教育是英国的一大特色,一般每个教师一次性指导2名至3名学生,带领他们浏览专业的减灾知识网站,并在班级进行实践模拟演示,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在家长和网站指导下,自己设计一个“出行急救包”,包里的物品是预防与应对灾难来临时的所需物品,并交给老师评定,通过这样一种实践,培养学生的减灾技能和防范意识。

每个学生的“出行急救包”可以与同伴和其他班级的学生分享,还可以制作成多语种的视频影像上传到网站上,便于更多的人了解和传阅。这种以网络为平台推行的减灾教育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也非常适于学生自学,目前英国的减灾教育知识网已经与加拿大和美国的官方教育网站进行连接,每个月的访问量突破一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行学习和交流。

 

日本:不遗余力建设坚固校园

 

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非洲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时有发生,并已成为了日本最大的灾难隐患。为了使学校建筑成为孩子以及社区的临时庇护所,日本加强了对安全校园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方针与政策,大刀阔斧地对中小学的建筑设施进行改建。

 

20037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促进学校建筑抗震指南》,描述了学校建筑的基本概念,并列出了设计抗震学校建筑的方法。随后,政府出台了《改造学校建筑手册》,具体给出了学校改建措施方案,将可能在地震中易倒塌或严重损坏的学校建筑列为重点对象进行改造,比如加入钢架,增加防震墙,给柱子加上大梁等具体方法。

 

为了配合这项政策实施,日本文部科学省拨出大约1000亿日元(约7.9亿美元)用于改进学校建筑,并指出在2007财政年度市政府应拨出1140亿日元(约9亿美元)用于抗震改建。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改进,日本学校建筑抗震改建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074月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显示59%的日本中小学建筑已经完成了防震改造,达到了安全校园建筑标准。

 

日本的“促进学校建筑抗震指南”以及“改造学校建筑手册”是一项很好的实践,它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对日本的校园建筑进行了抗震改建,提升了校园安全程度,并将重点集中在易损建筑和危险建筑的改造与重建上,短期内取得了成效。此外,日本还计划将指南与手册翻译成英文,让日本学校建筑抗震的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朱鹏 戴伟伟 吴敏 张宏喜 张玲 编译)

 

《中国教育报》2007116日第12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