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育前沿> 校长论坛>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

来源: 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8-26 浏览量:6563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

陈栋  合肥一中

 

一直以来,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各个阶段之间的教育要有真正意义上的连贯性。教育必须有一种打通的意识,阶段性有其完整自足的一面,但如果忽视学生下一阶段成长目标,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的割裂。

由于某种现实目标的考量,导致本位主义思想在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心中根深蒂固。一方面,他们狭隘地以为,阶段性教育只需完成阶段性目标,“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另一方面,他们错误地认为,所谓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或者说和下一阶段教育的衔接不过是某种不切实际的甚至对自己毫无直接意义的事情。

我们现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张了初高中衔接教育,主要是我们老师有一个普遍感受,初中教育在某些方面没有能够和高中教育形成良好的对接,这里有学习方法方面的,有能力培养方面的,也有知识点方面的。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某种自己未能觉察的遗憾走进高中的大门。我有时在想,“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大学老师会不会也在慨叹我们的学生也是带着某种自己未能觉察的遗憾走进大学的校门?

正是出自这种焦虑,也是本着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精神,我们提出要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看起来有点“越位”,却是教育的文化自觉。我们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适应性很强,并且很快就能脱颖而出,这一点既印证了我们这种做法的科学性,也增强我们走这条路的自信心。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并非要把中学办成大学,而是在中学教育中渗透一点大学的味道。中学教育始终是我们的自足点,离开这个立足点,只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这一点,我们是有清醒的认识。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县中模式”,简单机械的训练,只能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导致基础教育的异化。我们认为,创新精神是高中教育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一所中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说就在于为大学、为社会培养有创新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博雅精神。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我想,这种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很重要方面就是来自人文素养的熏陶。在人文学科式微的背景下,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愿望越来越受到严峻的挑战。在中学教育中弘扬博雅精神,使学生成为具有渊博宽厚的学识、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和洒脱自信的人生态度的人,是基础教育“人文化成天下”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多培养一些“仰望天空”的人的重要途径。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潜心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精神。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对社会的关怀精神、责任意识,是我们校训“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就是在以一种长线发展的思路落实教育改变人生、教育改造社会的思想。

这种“有点大学味”,就是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博雅精神、社会关怀精神所凝聚成的一种气质、风范在中学校园形成的一种“气场”,或者说蕴育的一种氛围。“有点大学味”,应当成为理念的指引、实践的指向和目标的指数,应当成为搭建在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审美的桥梁。它实际上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对一中集体风貌的一种展望,也让我们看到一中传统教育伦理的“历史之根”作为“现代之源”推进学校高歌猛进的那雄浑苍茫的旗帜!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这一令我们激动的品牌密码,起关键作用的倒不只是外在的务实、理性、守序这些规范,而是整体的教育叙事伦理在“承继传统”与“吸收外来”的平衡中不断自我优化所形成的“精神不朽”。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虽然对于中学教育来说具有导夫先气的意义,但对于现阶段而言还处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之中。可能,更多的还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探索,甚至对于未来的合理想象。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需要对中学教育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和重新的定位。传统思维牵引下的中学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尤其像一匹负轭难行的老马,步履蹒跚,与时代发展渐行渐远。我们觉得,中学教育本身具有美学的禀赋,无论是对象、过程,还是结果,它都有人的精神、情感的渗透,既具有主观的合目的性,也具有客观的合目的性。而且,正是一中人的精神之美,得以形成我们整体教育的和谐共振。

中学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优秀的中学必然是特色的学校。特色学校,由于学校办学诸因素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而我们“全面施教、广育英才”办学特色这个不可复制性的特点正是一种“你无我有、你有我精”的特质表征。中学教育还应该具有文化自觉的意识,我们办学的自信也就是来自这种自觉。明白一中办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自己有一个自知之明,就能够掌握主动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需要有实践层面的探索和追求。“有点大学味”的落点在人的培养上,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关注现实的意识、组织协调沟通能力、自主探究的态度以及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乃至在他们身上能够体现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就要求我们的管理、教研、课堂、老师等诸多方面,应该朝着学生发展目标这个向度不断地修正。

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还需要我们对学校的发展有合理的想象和构建。学校应该有“走出去”的意识,显性或隐形地来拓展自己的办学空间,开阔自己的办学格局,提升自己的办学境界,使自己有高远的目标和宏大的气魄。

当然,教育实践总是不断生成和更新的过程,但“学生一生回眸”会成为那盏永不明灭的明灯。我们要把中学办得有点大学味,就是想让他们走出校门时少一些遗憾,多一点自信,或许,这可以让那盏明灯更亮!

 

 

主办:安徽省教育厅承办: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电化教育馆技术支持: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版本:V1.1.0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955号

皖ICP备05004075号-1